□ 本报记者 吴彬
抛开仪器不敢轻下诊断?
有位读者曾向记者抱怨说:“现在找中医看病,不讲望闻问切,先让做一大堆检查。现在的中医,离开检查仪器都不会看病了!”这种说法可能带有一定的偏激,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中医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存在依赖检查仪器的实情。
第一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善举说,在实际情况中,的确有不少中医淡化了作为中医诊断精华的“望闻问切”,反而把仪器检查的结果作为诊断病情的根本依据。一些中医医生常对患者说:“做个检查吧,做了放心,有问题及时治疗,没问题也安心了。”
有位从事中医的医生曾说:“没看到仪器检查结果,总觉得开方子时心里没底;中医那套诊断‘模糊学’似乎说服力不强,患者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如果万一出现医疗纠纷,中医的诊断很难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这位医生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医医生的想法。
张善举说,中医出现这种“抛开仪器不敢轻下诊断”的情况,实际上是中医诊断缺乏自信的表现。
“缺乏自信”源于“三难”
张善举认为,中医诊断缺乏自信的现象,除了国家对中医投入不足以外,主要源自“三难”:即中医难学、难成名、难赚钱。
张善举说,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的中医药工作者有27万,但是真正用中医中药来诊断治病的,不过3万人左右。目前的中医药大学里,本科学生多是同时学习中西医两套理论。相对于直观性比较强的西医理论来说,中医学起来更枯燥和晦涩,甚至还得研究古文,因此学生们更愿意把兴趣和精力放在西医的学习上,导致有些中医学院的中医学习氛围不足,毕业生从事中医的意愿比较淡漠。
“这里的‘难成名’主要指的是中医人员从业后,更难在短时期内得到认可。”张善举说,由于中医是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科学,理论学习结束后是悟性磨练和经验积累的“学无止境”,相对来说,年轻人从事西医被认可的速度会“更快些”。
另外,“谷贱伤农”也在中医界“上演”, 就我市收费情况而言,一服普通中药的价格一般在几元钱到二三十元钱,而针灸、拔火罐等诊疗项目的每次收费为4元至8元;而常见的现代科学检查中,一项CT检查费用在220元左右,磁共振检查费用250元到800元,B超检查费在150元左右,肠镜、胃镜检查费用也在一二百元左右,相比之下,中医“难赚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张善举说,正是以上原因导致中医从业者的队伍缩小,从业者水平发展受限,而说到底,是“抛开仪器不敢轻下诊断”的中医们自信不足,即“经验不足、技术不精、水平有限”。
“中西结合”易导致“不中不西”
虽然现在社会上不少人提倡“中西结合”,但结合点并没找好,“结合”的结果很容易导致“不中不西”。“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实践的做法,更是错误的。”
张善举举例:比如一个简单的头疼,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基本可以根据望闻问切诊断开方;可受现代医学的影响,一些中医会建议病人做个TCD检查,看血管是否存在问题;然后再做CT或磁共振检查,看是否出现颅内占位病变等。“这些检查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在中医诊断中完全依赖仪器检查结果就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在TCD检查中发现脑血管狭窄或痉挛,一些中医便会进行活血化淤的治疗,相当于西医扩张血管的治疗方法,这就容易忽略中医“望闻问切”和“辨证施治”,淡化关注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长短以及舌苔厚薄、颜色深浅,忽略区分是血淤或是阴虚等中医辨证内容,这样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开出的处方,效果就很难保证了。
望闻问切不能丢
张善举主张:在中医实际诊断和治疗中,现代科技不可废,但在中医辨证处方时,“要将其抛在脑后,望闻问切还是中医的基础”。他认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中医,凭借扎实、精良的纯中医医术,基本可以有效地诊断、治疗多种疾病,仪器检查仅仅作为辅助和参考。
就在本月,一个50多岁的张姓妇女,从开封来洛求医。她因肠道问题腹痛十几年,其间做CT、B超、肠净等各种检查,一度按照结肠炎治疗,各项费用共花了万元左右,效果均不理想,接受中医“望闻问切”后,没做任何仪器检查,共几十元钱的五服中药下去,明显感到症状减轻。
他介绍了中医医生的诊断过程:
一望:病人面色发暗、形体不瘦,说明存在瘀血情况,但排除了肿瘤的可能性;二问,病人说大便次数不多且并无脓血,说明肠道不存在溃疡和占位病变情况;三闻:病人患病多年但声音洪亮;四切:病人脉象弦涩,左下腹有轻度压疼且疼处固定。综合以上诊断得出结论:病人是血淤型腹痛,处方:使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
张善举想借此例说明中医望闻问切及辨证施治的有效性,他说:“中医是需要钻研的,有了足够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各项仪器的检查结果便只是中医的辅助性参考,‘抛开仪器不敢轻下诊断’的情况就不容易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