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变得越来越无所不能,它能帮你联系朋友、查阅资料,现在它甚至还会给你诊治病情了。
以往,人们生病都是去医院挂号、排队候诊,在医生的反复诊断后接受对症治疗。但是,对于时下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轻人来讲,这已经是老皇历了,他们中有很多人更乐意在医疗网站把自己注册成网络病人,然后接受所谓的在线专家的治疗、指导,动动手指就把病症搞定了。但是,真的让我们遇到了治病不收钱的“活雷锋”?这些“专家”怎会如此了得?记者采访发现,靠这样的方式治病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特效药”攻克医学难题
李小姐的父亲最近得了牛皮癣,看着年过半百的老人遭这个罪,李小姐首先想到的是在网上咨询专家,寻求好的治疗方法。她登录了某个牛皮癣专业网站,通过留言大概介绍了父亲的病情,一天后就有个自称是老中医的专家回话了,说李小姐的父亲的病情并不严重,他有把握能够治好,还声称以往的治愈率“几乎是100%”。李小姐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亲,为了慎重起见,他们还是先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医生的诊断是寻常性牛皮癣。虽然这是牛皮癣中最常见的,但是,由于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治疗牛皮癣的特效方法,所以保证临床治愈,尤其是根治几乎是不可能的。
后来,李小姐详细研究该网站后发现,这个看似提供咨询服务的网站目的是为了卖药,他们打着“神奇特效药”的牌子,对每个患者都会作出治愈的承诺。
3分钟“当上”妇科医生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找到了上百个提供网络医生服务的网站,为了一探究竟,记者点开了其中的一个。这是一个专业的咨询网站,里面有上千个注册医生,患者提问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突然,一个“在线医生招募”的页面映入了记者眼帘,究竟怎么才能当上网络医生呢?点开注册页面,提示需要填写用户名、密码等信息,虽然也有身份证号码等项目,但都不是必填项,记者略过了所有非必填项,轻松注册成功。
之后,按照网站提示,需填写详细信息,包括姓名、职称、医院、联系电话和地址,这些都是必填项目。记者本以为这回不能蒙混过关了,怀着侥幸心理随便编造了假姓名、假电话号码,自称是“某医院妇科主治医师”,提交后竟然又成功了。随后,该页面出现一行字,表示记者已成为医生会员,可以回答患者的提问了。
记者点开一个与妇科疾病毫不相干的提问,这位患者问:“我爱人体检肝功能呈阳性2.6,属于肝炎的范畴吗?”记者随便写了个答案便点击提交,竟然再次提交成功。没一会儿,该网站主页上的“最新回答问题”一栏便显示了记者随手写出的答案。
就这样,记者只用了3分钟就过了把“医生瘾”,但是那位患者呢?他如果受到了这样不负责任的答案的误导,会不会贻误病情或产生更可怕的后果呢?尽管记者马上删除了自己的答复,但是至今还存在的回答里究竟有多少虚假和水分,我们无从知晓,也许那些所谓的专家回答里也会有不少这样滥竽充数的尴尬。
侥幸心理作祟
除此之外,网络医生还有多种服务形式,比如论坛、QQ聊天、发邮件等,这些也都受到众多网友的推崇,有些网友只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主要症状就算替自己诊断了。以前曾有媒体报道,有患者采用这样的方法输入了“头痛”两个字,出来的结论几乎让他怀疑自己得了脑瘤,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这只是大脑过度疲劳而已。
既然在网络上诊治病情有那么多不确定因素,为什么这些医疗服务网站依然火爆呢?采访表明,省时、省力、省钱是最主要的因素。免去了去医院的舟车劳顿,只需要坐在家里敲敲键盘,这路上的时间、候诊的时间、挂号的费用都省出来了,看起来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而且,很多医生号称这专家、那专家,种种头衔让人趋之若鹜,大多医疗网站都大打“名医牌”,而患者也往往是冲着这来的。
记者发现,网络咨询的问题有两类最为突出,一是生殖系统问题,二是疑难杂症。患上这些疾病,患者往往难以启齿,去医院可能也难以解决问题,所以,他们抱着侥幸心理去咨询所谓的“专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医院接受诊治很必要
河科大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杨喜山表示,他并不赞成完全靠网络来治病的做法,本着负责的原则,看病一定要有医患面对面的过程。他说,给病人诊断的过程很复杂,不但要询问清楚病人的病史,还要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从某种程度上讲,体格检查更为重要,有80%以上的病症要以体格检查为根本依据,仅靠病史叙述,即使再全面也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杨喜山表示,作为医生,尤其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看病时都会对病人有个感性认识的过程,即面对面的感官认识,这是任何文字都取代不了的。“就算是看到病历我都不会下诊断结论,接受电话咨询时我也很谨慎,治病一定要先见到患者”。对于某些网站宣称看到病历就能治心脏病,“完全是一种对患者的误导”。
最后,杨喜山强调,心理咨询比较适合在网上进行,因为这些治疗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描述,不需要过多地依赖体格检查,是可以提倡的。如果是其他器官性疾病,患者最好不要光图省事。
通过言语辨真假
在不能获得对方真实信息的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网络医生的言语来初步判断其好坏真假。
在网上给患者下诊断、开处方。杨喜山说:“很多不同的疾病有可能产生相同的症状,仅凭感冒、腹痛等简单描述是无法下结论的。”如果有医生在网络上轻松作出诊断,患者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儿。同时,我国在《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也有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推荐新药物和新技术。有些患者在咨询后往往得到这样的答复——“我院已引进某项新技术,欢迎就诊”或“祖传秘方,确保疗效”,这些大都是宣传广告,患者要像对待其他广告一样谨慎判断,不要盲目随从。
□ 见习记者 董婷婷 通讯员 牛牧青/文 见习记者 崔宏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