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英杰
汝阳县陶营乡还有一个民间木偶剧社在活动?!
得到这个消息,正忙于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工作的市群艺馆和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简称民保办)负责同志如获至宝。24日上午,记者与市群艺馆馆长张飞跃和民保办主任李晓辉一行五人驱车赶赴汝阳实地考察、采风。
■久违的木偶剧
刚到陶营乡政府门前,我们就见一座火红的戏台已经搭在那里。与其他乡村戏台不同的是,戏台的正前方拉着两三米高的半截幕布。再仔细看,戏台上方还悬挂着一条横幅,上书“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村大型木偶剧社”。
见到我们后,临时充当报幕员的剧社负责人李明立拿起话筒说:“今天给大家表演的剧目是曲剧《柜中缘》。”这是一出传统保留喜剧,已经在洛阳地区流传了几十年,不过用木偶剧的形式表演,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
据说该剧社过去是用“自演自唱”的方式表演,随着技术条件的发展,如今剧社已经用戏曲光碟伴唱代替了乐队和演员的演唱。只是光碟和音像设备差了一点儿,他们颇费了一番周折,才算把声音放了出来。
锣鼓声响起,许母、许翠莲、淘气儿和岳雷等剧中人物依次登场,木偶的脸谱、行头、道具乃至舞台场景与平常所见的曲剧并无二致。木偶们一个个活灵活现,不仅有身段和表演,连眼睛和嘴都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合自如。
也有与曲剧不同的地方:当许母命淘气儿牵驴的时候,一般的曲剧只能用一条驴鞭子代替,而木偶剧中一头“真毛驴”却走上了舞台。
我们走进幕后仔细观看,见几位老艺人正走着台步在幕后忙活(如图,李晓辉摄)。说他们“忙”,那可是一点儿不假:老艺人脚下要像戏曲演员一样走着身段和台步;左手则要举着三四公斤重的木偶,左手的食指上还钩着一根线,用来控制木偶的眼睛和嘴;右手握着两跟细杆,用来控制木偶手和胳膊的动作。老艺人们全身都在忙活,还要和其他同伴进行交流,最多的时候,舞台上有五六位艺人在忙前忙后。
台上忙活,台下欢乐。舞台下不知何时已经围满了观众,他们中有白发老人,也有三尺儿童,有的伫立凝视,有的干脆席地而坐,都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看到老艺人那生动有趣的表演,我们真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是啊,这么多年了,在洛阳的乡村,人们几时见过这样绝妙的木偶表演呢?
■木偶表演源流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中国木偶戏成于何时?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代已有“作傀儡”。北齐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也就是说,至迟在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北齐之后,中国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据史书记载,唐代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到完美的统一。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这时候都已经出现。
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鼎盛时期。 宋代木偶戏较唐代更为丰富,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发达,亦有“药发傀儡”和“肉傀儡”,提线、杖头都有技艺精湛的表演家,如张金线、任小三等,名噪一时。
到了清代,杖头木偶遍布四方,行当很多。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山、陕、豫三省毗连的30余县。
到了近现代,木偶表演艺术也有发展。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至少在洛阳周边地区,近几十年来,民间的木偶表演较为罕见。
那么,陶营乡南庄村的木偶剧社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
■艰难中的传承
南庄村的木偶表演属于“杖头木偶”,追本溯源,它应当是清代杖头木偶遍布山、陕、豫三省交界处那个兴盛时期的孑遗。
在当地方言中,老艺人们把“偶”的音发成“hou拼音(平声)”,把木偶表演称为“肘偶(zhou hou)”,意为“举木偶”。李龙涛老人今年已经77岁了,不能再上台表演。但作为南庄村木偶表演的“嫡派传人”,说起当地“肘偶儿”的历史,他则如数家珍。
李龙涛的爷爷叫李孟良,是清末的秀才,1895年生,82岁去世,他是南庄村木偶剧社的创始人。
在汝阳县小店镇汝河南面的关帝庙,李孟良有一个好朋友叫于仁广;在汤锅街(今汝州市温泉镇)的朱寨村,李孟良还有两位好朋友叫朱进风和朱凤章。这几个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在一起表演“海神戏”,以自娱自乐。后来,他们转而学习表演木偶剧,这就是南庄村木偶剧社的源头。
当时的木偶表演和“玩明场”(戏曲舞台表演)一样,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分得十分清楚,表演者不仅要把木偶玩得活灵活现,还要边演边唱,对表演者的综合技艺要求很高。
在爷爷的熏陶下,李龙涛从小就喜欢木偶表演,并把剧社传承了下来。不过时世艰难,剧社也是演演停停,有时他和社友们也客串一下“明场戏”,在乡村进行戏曲表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木偶剧社一度停止了活动。
■困境中的起飞
1981年,作为村里的一项副业,剧社目前的负责人李明立又开始重整木偶剧社班底。
当时,“人拉人唱,人打人拉”的表演形式给剧社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李明立开始尝试用戏曲录音取代过去的演员演唱。当时的技术条件落后,也没有那么多的戏曲录音带,他就跑到许昌、平顶山等地,到专业艺术院团的表演剧场去录音,为此还颇费周折。在有了《铡美案》、《铡西宫》、《下南京》等剧目的录音资料后,剧社就以此为蓝本排演剧目。
剧社中的张春海老人有一手绝活,剧社的木偶和道具大多出自他的巧手。利用木偶表演的独特优势,他们还制作了特殊的道具。如在《铡西宫》剧目中,“铡西宫”的情节就被他们完整地搬到舞台上:铡刀落下,“人头”落地,血水飞溅……颇具艺术表现力。
在小型表演场地,他们自搭舞台;在大剧场表演,他们就利用场地条件,只用拉一块幕布就可。剧社舞台上“大型木偶剧社”的“大型”二字并非虚言,最多的时候,舞台上有15个人在同时表演,当然这也是不多见的场面。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多年来南庄木偶剧社只能在嵩县、栾川、洛宁等周边地区进行演出,这也是剧社不为人所知的重要原因。
李龙涛老人说:“目前剧社有5挂‘好扦子’(玩家)。”但他们大多年龄偏大,这个乡村木偶剧社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剧社目前以个人参股的方式进行运作,但面对市场,这样的运作方式未免有些捉襟见肘。对剧社目前面临的困难,陶营乡的段乡长表示:乡里将拿出1000元给予支持。
听罢老艺人们的诉说,市群艺馆馆长张飞跃说,汝阳县、陶营乡要趁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良机,抓紧使该项目进入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政策和资金支持,决不能让这棵“独苗儿”在我们手中断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