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读者若望文生义,会误读这个书名。其实,这个“下流”没有道德意味,笔者理解,它兼指一个阶层和一种变化态势。
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的这本书颇为引人瞩目,上市以来竟增印了14次。日本社会向来以中产阶级居多、贫富差距较小而骄傲,号称“一亿人口中流化”。但在本书中,作者以详实的社会调查和独到的学者眼光发现,日本的中产阶级正在分崩离析,今天的日本正在从“中流社会”向“下流社会” 转变。
三浦展提出的 “下流社会”,并非单指贫民,更泛指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普遍低落,换言之,“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的年轻人。 作者指出,中间阶层正出现“上流”与“下流” 的分化,跻身“上流”的凤毛麟角,沦入“下流”的却源源不断。
关于“下流社会”形成的背景,三浦展这样认为:“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宁肯不当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相信我们中国的很多年轻读者,会非常认同上面这一“背景”。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所占比重越大,社会的各种矛盾就相对越缓和,社会就越稳定、和谐。当代中国,中产阶级非常薄弱,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像日本那样形成中流社会,所以,我们的社会发展不会完全像三浦展描述的那样,由于分崩离析的中产阶级中的大部分人沦入“下流社会”,而使整个社会“下流化”;而是我们本身就还不曾攀到一个高度,我们的社会似乎本来就处于“下流社会”阶段。
所以,三浦展的惊呼,对日本和其他中产阶级正在分化的国家就像敲响了警世钟;对我们而言,则大可不必惊惶失措。但是,这本书对我们并非没有意义,其意义在于,我们要从公、私两方面挣脱“下流社会”。
于公:政府要努力有所作为,使我们尽快走出“下流社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与腾讯新闻中心联合进行了一项4130人参加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1.0%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焦虑,55.0%的人对人生缺乏热情。“我父母在他们30岁之前,就已经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住房,我根本没办法在30岁时,同时拥有这些。”“不是我们努力不努力的问题,而是生活压力太大了。不管怎么努力,好像目标总是越来越远。”两位被调查者如是说,他们的困境其实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近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社会留给年轻人的空间太小了 ” 。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通过奋斗和努力都有向上流动的可能,人人都不甘心身处“下流社会”。但是,如果通过奋斗,还看不到向上流动的光明和希望,就只能导致焦虑的出现和热情的降低。在我们的身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潮涌一般地踏入社会,他们不乏努力向上的热情,但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有多大一部分人能够通过奋斗跻身中流社会呢?
笔者以为,政府应该努力建立一个良性的流动机制,让公众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努力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这不是一项单纯的、局部的或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也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想和目标,它的背景是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极大改善理顺。只有让公众看到、感受到了政府的努力和效果,才是缓解公众焦虑、激发人生热情的根本之途。
于私:都市青年要勇于面对压力,自我激励,力争上游。
虽然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造就前程的路子还远远没有堵死,这种光明和希望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延续着。在国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每个个体而言,重要的是不能自甘“下流”。“我要向‘中流’甚至‘上流’奋斗!”有了这样的信念,对社会和自己都是善莫大焉。当然确立信念之后具体怎样去做,则不是单靠本文能说清楚的了。
□关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