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11日,华西都市报特别报道版刊发了本文作者采写的《“酒鬼”开通“戒酒热线”》的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文的主人公、因酗酒被开除公职的“杨啸南”(真名杨晓楠),立即成了新闻人物,被中央电视台、重庆卫视等十多家电视台、广播电台请去与观众、听众现场交流;应邀为相关的医护人员作劝戒经验报告;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酗酒者或其家属;医疗专家把他的戒酒经验和劝戒经验总结为“感动疗法”;听过他劝戒报告的酗酒者送给他一顶顶桂冠——“超级酒鬼”、“中国第一酒鬼”、“戒酒明星”、“中国第一位公益劝戒人”……
如今,3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位“超级酒鬼”的现状如何?他还在从事着他的“公益劝戒”事业吗?他这3年多来的人生经历当中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超级酒鬼”杨晓楠1962年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10多岁时就学会了喝酒。1983年,他从部队复员后进入信阳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工作,1993年,调入郑州市公安分局金水分局,被授予二级警司。
由于常年酗酒患上了严重的酒精依赖症,他每天能喝3斤白酒,最高纪录一天喝了6斤烈酒。因为酒,杨晓楠惹了不少祸:不仅酒后驾车数次撞人,自己还因酒后驾车撞断大腿,险些丧命;1989年9月16日晚,酒后与同事争吵,拔出手枪对着同事就是一枪,子弹挨着同事的头皮飞了过去;1997年2月14日,杨晓楠因酗酒被公安机关辞退。
之后,他因为喝酒,数次被家人“请”进精神病院。2001年7月,妻子带着一篇报上发表的文章《醒来吧!我的丈夫》回家,杨晓楠看完后泪如雨下,决心戒酒。他回到老家信阳,将自己锁了4个月,历尽痛苦的折磨终于成功戒酒。2003年,他在郑州开通了我国第一条公益戒酒热线……
为了了解杨晓楠的近况,2006年11月21日中午,笔者在郑州又一次见到了他。
3年后再次见面的第一件事,“杨啸南”就是要求笔者为他“正名”,在这次报道中恢复他的真实姓名杨晓楠。他说当初要求使用化名,是担心自己那些不堪回首的故事影响家人的生活,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因为他离婚了,儿子随前妻生活。离婚后,他搬回信阳和父母住在一起……
在采访中,杨晓楠好几次都在重复这样一句话:“当时真没有想到《华西都市报》的影响这么大,你一篇文章把我‘捧’出来了,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负担、很多苦恼。”
这一次他敞开心扉,和笔者一口气聊了一下午和整整一夜。
他说,自2003年4月,在华西都市报首先公布了杨晓楠的戒酒热线电话号码之后,他究竟接到过多少人的求助电话,恐怕连老天爷也说不清楚。
杨晓楠说起他的热线电话来,不止一次地用“火爆”这个词来形容。但在这些蜂拥而至的求救电话中,来自广东东莞的那个女孩蓓蓓的声音,3年多来,仍让杨晓楠提起来就心如刀绞。
那是4月末的一天夜里1点多,接了一天热线电话的杨晓楠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寻思这么晚了,估计不会有人再打电话了,就准备休息。刚在卫生间洗了把脸,电话机又响了起来,他一拿起话筒,里边就传出了一阵抽泣声:“杨叔叔,你救救我爸吧,求求你了……”
“别哭,小姑娘,慢慢说,你爸爸怎么了?”杨晓楠在电话里听出来,这个求助者是个小姑娘,说话的声音还没有脱尽奶声。
“杨叔叔,我叫蓓蓓。我姨妈从成都给我妈寄来一张报纸,上面有写您的文章。我都看了。我在上面找到了你的电话……”
蓓蓓告诉他,她家住在东莞市,今年12岁。她的爸爸何明下岗后,原本就爱喝酒的他酗酒更厉害了,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喝酒。现在家里就靠妈妈在集贸市场上摆摊,卖廉价的内衣内裤维持一家3口的生活。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 拒绝转载)
一
文/凌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