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1版:三彩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灯下走笔
散文空间
悠悠清明
八方数码摄影培训班广告
天赐福地
牡丹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悠悠清明
李赛智
    每逢写下或读到这两个字,便让人神清气爽,诗的空灵,画的清丽,田园牧歌的天籁之音──无限丰盈美丽的意象扑面而来,又飘忽而逝,让人悠然、欣然又凄然矣。这两个字便是“清明”。

  周朝人以清明入节气。当其时也,惠风和畅,桃李芳菲,万物生机勃勃,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固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有雨麦苗肥”等农谚。清明滋润着农家对丰收的憧憬……

  春秋五霸之晋文公以清明入节日。他本意是要召回逃难途中割肉奉君的臣子介子推,谁知偏有这功高不受禄的高洁之士,身背老母一起被烧死在绵山一棵大柳树下。文公大恸,遂令每年此日起全国三天不举烟,只吃冷食,谓之寒食节。寒食节和清明日子相近,后人就把它们合而为一,成为缅怀追思亡魂、为逝去的亲人祭奠扫墓的清明节了。清明也被永远赋予了感伤、凄美的人文色彩。

  唐朝杜牧以清明入诗,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小诗,成为堪与李白“窗前明月光”一样脍炙人口、抒发炎黄子孙情怀的千古名句。愈是大家愈能返璞归真,无须用典,细雨、行人、牧童、杏花村,就渲染出人与景、动与静、冷与暖多重意境,令人如临其境且回味无穷。

  宋朝的张择端以清明入画,一幅长525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全景式地将北宋京都的盛世繁华、百姓的市井之乐旖旎展开,只可惜会写瘦金体的徽宗皇帝对艺术固然是内行,治国却是一塌糊涂,他宠幸奸臣,穷奢极欲,最后成了“李后主”式的亡国之君。汴京的琼楼玉宇、绝代风华亦随之灰飞烟灭,只留下这幅见证沧桑的《清明上河图》,让人感慨唏嘘。

  再后来的朱元璋、皇太极分别用明、清作为国号。然而,在独裁专制的封建统治下,“明”又何曾明,“清”也谈不上清,朝廷变更换汤不换药,老百姓苦得不见天日,何谈清明?

  抚今追昔,清明像活跃在时光里的精灵,承载寄托着人民群众共同的情感和希望。

  解读清明:山清水秀为清,日月辉映为明——我们正在创建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朗朗乾坤,和谐社会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