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振华 摄 |
|
人物档案:史敬霞,37岁,我市一牡丹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数年潜心努力,开发研制出一系列牡丹产品,探索出牡丹深加工的路子。
2005年4月,传来一个令牡丹种植户振奋的消息:由牡丹深加工的保健茶、化妆品、香薰等系列产品上市。令人惊讶的是,牵头搞牡丹深加工的竟是一名30多岁的女子——史敬霞。
昨日,记者来到史敬霞所在的牡丹应用技术研究中心,1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堆放着成箱的产品,办公桌上那个“2006年洛阳市旅游商品展销设计大赛优秀奖”的镜匾格外抢眼,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清点保健茶,准备发货。模样精干的史敬霞说:“这几天特别忙,几个省市来函要货,市区各大牡丹观赏景点也得铺货。没想到,牡丹产品这么火。”聊起牡丹产品开发的话题,史敬霞快言快语地说,这是逼出来的。1995年,21岁的史敬霞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是邙山一家牡丹种苗场,勤奋好学的她很快学会了牡丹栽培、嫁接、催花技术,两年后就出来“单干”。
1997年到1999年,连续3个春节,她的几千盆催花牡丹在市场上都卖出了好价钱。当时,用于催花的牡丹苗每株卖到了二三十元,这让她萌生了种植牡丹的想法。于是,她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在孟津、偃师搞了两个牡丹生产基地,栽种牡丹40多亩,但是,牡丹种苗行情起伏很大。史敬霞说,2003年后,许多种植户开始为牡丹种苗的销路发愁,俺也有点茫然:前面的路怎么走?一个偶然的机会,史敬霞遇到了市旅游局负责产品开发的工作人员,谈起了一件事:几天前,这位工作人员到南方某市,给该市旅游局负责人带了洛阳唐三彩作为礼物,没料到人家很不高兴,“10多年前,洛阳人来就送唐三彩,现在咋还送?地摊上几块钱就买了”。
这件事对史敬霞启发很大,她想到新疆的雪莲、薰衣草都是通过提取精油成了地方特产,并走遍全国的,而牡丹是洛阳的名片,外地人带盆花不方便,何不搞深加工?这一年,史敬霞开始圆她的牡丹深加工梦,她查阅资料,并开始找有关专家合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10月,她找到了合作伙伴,并投入产品研制。谈起创业,史敬霞说,真艰难呀,都是给逼出来的!为筹资,她卖掉了老家的房子;为找生产车间,她跑遍了市区无数条街道。2005年,牡丹保健茶等系列产品终于研制出来了,并顺利拿到了专利证书,很快打入旅游市场。
史敬霞给记者算了笔账:深加工搞好了,牡丹的花、叶、根都有用了,每亩地可增加收入两三千元。“外地人来洛阳,看不到牡丹花可以喝到牡丹茶、用上牡丹化妆品,其实,俺这也是在打造洛阳牡丹名片。”史敬霞颇为自豪地说。 (记者 谢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