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孔门师生一起聊天的书。孔子是一个堂吉诃德,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北大学者李零先生的新著《丧家狗:我读〈论语〉》如是说。这部新书,刚面世即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在2005年的《花间一壶酒》那部随笔集里,我们已经充分领略过了李零先生那快刀解牛式的犀利文字。说明白话,讲明白道理,三言两语胜过滔滔大论,这是李零先生的文章最不同凡响的地方,也是读其他的书都不大可能有的感觉。读李零先生的文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明白。正如作者在新书自序里说的:老百姓糊涂,是本来就糊涂;知识分子糊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见多了这两种糊涂,我们今天读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就是既不能再糊里糊涂,更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近几年来,传统文化成了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学者们在重解经典,读者们在重读经典。热闹当中,又迷漫着很多的浮躁和困惑:生活在今天,传统经典要读,但要怎样读,这是个问题;《论语》要读,但要读什么样的《论语》,这也是个问题。《论语》这部千年之书,钱穆先生解过,李泽厚先生解过,南怀瑾先生也解过,在李零先生的这部书里,对此都有很深刻的评论。把《论语》当作意识形态,替皇上把思想门,站言论岗,美圣近乎肉麻,这是从前科举时代或者科举遗绪的读法;把孔子当成救世主,把《论语》当成东方主义的救世良方,这是新儒家们的读法;当然,还有一种更不得人心的读法,就是把《论语》当成包治百病的心灵鸡汤。
《论语》到底在讲什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李零先生这部投注了数十年心血的新著里,我们会读到:孔门师生会聚一堂,谈论理想和现实的热闹场景;孔子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累累如丧家狗的一生;老师死后,孔门弟子,各立山头,争正统名位,但又齐心协力大树特树孔子为圣人的过程。我们更会读到,孔子的真正想法、真正态度:要读书,不要种地,书读好了才能做官,才能真正解决贫困;处世,要明哲保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既不铤而走险,也不自寻短见;富贵,可求,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与富、和谐与不安、好与坏、理想与现实、治人或治于人,太阳底下,总是差不多的事情。听孔子讲几千年前的事,再听李零先生讲今天的事,相映生辉,别有精彩在眼前。
在中外学术界,素来不乏解读经典的书很快又被认定为新的经典的例子。可以确信,一部新的经典正在升起。这里,套用一下作家王小波的一句:“丧家狗”,一条特立独行的狗。 (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