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此后不到3个月,东北军几十万人撤至山海关内,东北三省3000万同胞沦于敌手。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省立洛阳第四师范学校、省立洛阳第八中学等校的学生纷纷组织起来,开展反日宣传,抵制日货。洛师进步师生秘密酝酿组织“洛阳南下请愿团”,印刷《洛阳南下请愿宣言》,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愤怒的洛阳复旦等学校的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到洛阳火车站砸烂火车玻璃,以示对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抗议。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发动了进攻上海的战争。1932年1月3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仓皇迁往洛阳,洛阳即成为“行都”。
国民党政府迁都洛阳后,其庞大的机构和党、政、军要员一下子云集洛阳,使洛阳县城变得拥挤、混乱不堪,城内各学校大都被政府用作办公机关,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
洛阳共产党组织不失时机地提出“学生要上课,反对国民党破坏学生学业”、“要求政府抗日”等口号,积极组织青年团员和进步学生开展斗争。同年2月上旬,洛阳各校进步学生代表及共青团员数十人以洛阳学联名义集体到西工请愿,提出请求政府抗日、让出校舍以便开课等项要求。国民政府叶楚仓出来接见学生,学生们群情激昂,不断高呼口号。事后,洛师的一名进步学生被拘禁。
在广大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同时国民政府又在短期内迁回南京,政府很快让出校舍,斗争取得胜利。
1932年2月,省立洛阳第八中学青年团员雷霆听说,蒋介石等人要到孟津游览汉光武帝刘秀墓,当即向孟津党团组织报告。党组织立即召开会议,布置反蒋宣传,连夜组织党团员到铁谢刘秀墓等地张贴“打倒蒋介石”、“反对国民党政府屈辱妥协,坚决要求一致抗日”、“共产党万岁”等标语。同年2月19日,蒋介石、宋美龄由洛阳卫戍司令陈继成陪同到孟津刘秀墓,看到到处贴满标语,大为恼怒,下令限期侦破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1932年3月4日,孟津党团组织遭到彻底破坏,并波及洛阳地下党组织。
1932年3月上旬,因叛徒告密,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书记万寿山、中心县委交通员原家珍被捕,大量文件被搜出,同时被捕的还有省委交通员史敬芝。史、万二人于1933年1月在开封英勇就义。
洛阳中心县委被破坏后,党员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继续斗争。1932年2月,被洛阳中心县委派到宜阳县(原平等县)白杨镇开展工作的张剑石、赵介民,利用其在白杨高小担任校长和教导主任的身份开展党的工作,并于4月派人到开封同省委取得关系,汇报了洛阳党组织被破坏的情况。省委决定以白杨高小为当地党组织的联络站。3月,赵介民、张剑石在白杨完小高年级学生中培养发展了9名党员,并建立了白杨党支部,有了这个基地,豫西党组织的活动又逐渐恢复起来。
1933年1月,中共中央派吕文远等人到许昌建立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3月,张自安到许昌向省工委汇报宜阳、洛宁、嵩县、伊川等县党组织的活动和组织发展情况。4月,中共豫西工作委员会成立。
1933年2月,洛阳城内只有2名党员,他们曾几次到开封寻找党组织。豫西工委成立后,党的组织迅速得到恢复。1933年5月,洛阳已有铁路、城区、农村等5个支部,党员40余名。
1932年年初,吴芝圃(时名吴邃之)到偃师中学任教后又介绍韩达生、朱少白来到偃中工作,他们于1932年8月成立了中共偃师县工作委员会。
1932年年初,中共洛阳中心县委派党员张剑石、赵介民到伊川县开展工作,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先后建立了中共白杨支部和南留支部。同年10月,中共河南临时省委秘书谢中峰建立中共伊川县酒后镇支部。
1934年10月,建立中共伊川中心县委。10月,张剑石主持成立了嵩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嵩县维新小学支部。 (建新 整理)
(此系列稿件得到中共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