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征询从“蹒跚起步”到“扬帆远航”,吸纳民意从“渠道不畅”到“民意为上”……5年来,政府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民意沟通回应机制,公众的呼声得到政府的有效回应。梳理政府民主决策变化的关键词,从中可以看出过去5年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足迹。
“保持公众与政府的理性和良性互动,是中国推进政府民主决策的独特路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燕继荣教授如是说。
关键词一:听证征询
从“蹒跚起步”到“扬帆远航”
承载5亿余手机用户的期待,在“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听证会后,我国手机高资费的最后一个“堡垒”最近终于踏上破冰之旅——手机漫游费上限标准的新方案终于通过,上限标准平均降幅达63%。
从手机资费“双改单”到清理资费套餐,从规范信息服务商收费行为到公开评估手机国内漫游费上限标准,“民意”二字的分量在电信资费改革中逐步显现。
无独有偶。也是经历了听证会后,今年2月1日起,社会普遍质疑的交强险等问题开始“改版”。“无责财产赔付”每次最高赔付额由400元降为100元……
这些收获降价“成果”的听证会,不断树立起人们对听证会的信心:在与行业利益博弈之时,百姓说“不”的声音不再微弱。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多地用听证会的形式,听取利益各方的意见,听证会不再流于形式或只是“涨价会”。
“如果听证会实现了不同利益诉求与主管部门之间的正面交流,决策能够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涨价会让人觉得有理有据,降价也不会被看作‘施舍’。”清华大学一位学者评价。
关键词二:吸纳民意
从“渠道不畅”到“民意为上”
“我在网上提过建议,现在除夕前终于可以踏实地回家过年,还能带薪休假了!”面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实施后,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上班的许洋先生特别高兴。
“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其最大亮点就是民众成为政府的‘决策参谋’。”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评价。
过去,人们感觉政府对涉及百姓生活的一些重大事项,往往是先定好了“调子”再征求群众意见。信息渠道不畅,让出台的政策法规打了折扣。
5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关系民生的重大事项调整和法规出台在网上征询意见,通过互联网逐渐架起了政府与百姓沟通协商的桥梁。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开场白中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有媒体将总理的这番话解读为“网络民意的春天”。
如今,“两会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已成为代表委员普遍关注的热点。燕继荣教授说:“政府通过互联网集中民智、及时整合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既丰富了公众民主参与政务的形式,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贴近群众、贴近社会。”
关键词三:科学决策
从“三拍工程”到“集中智慧”
2005年,环保总局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起全国关注。与叫停的大型电力项目相比,其规模要小得多,但这一标志性事件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从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引起游人注意,到媒体报道关注事情进展,不到一个月时间,环保总局要求铺设防渗膜暂停施工,进行环评。2005年4月,圆明园整治工程听证会举行;8月中旬,圆明园管理处按要求进行整改。“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单位表现出的态度,无不体现了对法律的尊重、对民意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说。
以往,“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工程”屡见不鲜。现在,从工程项目上马到涉及民生的政策法规出台,从政府规划的公布到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在重大问题上广泛听取民声、集中专家智慧,正成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体系的必要前提。
沪杭磁悬浮线路调整,有关部门开设意见征询点,开通热线电话,请专家进一步论证,公众有充分的快捷渠道表达意见和建议。北京修建地铁五号线,政府部门采纳公众建议,增资7000万元加建了“天通苑站”……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把科学民主决策作为自觉行动。
关键词四:政务公开
从“信息闭塞”到“以公开为原则”
一直以来,“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写照,对公众质疑的某些事件或问题,个别官员甚至用“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辞令”来搪塞。
5年来,政府力推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政府网站、新闻发言人、直播新闻发布会、百姓明白卡、政府公报、“政务超市”等新生事物被人们熟识。
“小电话折射政风大变化。”昆明市新近公布领导干部联系方式的做法,引起社会对政务公开的热烈议论。在吉林省松原市务工的100多名农民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市长热线反映企业欠薪问题,没过多久,市里就派出调查组,使农民工被拖欠的20万元工资在年前拿到了手。
群众的切身体会源自信息发布制度改革。“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5年来,国务院74个部门和29个省区市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发言人成为联系公众与政府的桥梁。尤其是在处置非典、重大安全事故等过程中,逐步完善了“以公开为原则”的信息发布制度,让广大群众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了事态进展,增强了防范意识。
江苏籍司机赵全对前不久因雪被堵在京广线的事情记忆犹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沿线的政府部门不断利用广播和手机短信告知受堵人员抗灾进展,增强了他战胜雪灾、平安回家的信心。他说,在最危难的时刻,政府用实际行动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浓浓情怀。
“知情是取得共识的基础,在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的社会条件下,政府要把行政意图和可能出现的效果向公众讲清楚,就能获得良好的互动和配合,减少政策执行中的摩擦力。”南京大学风险与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朱力说。
关键词五:约束规范
从“与民争利”到“为民谋利”
广东省2006年两会上,代表委员连续质疑煤气初装费的合法性,当年年底,省物价局正式宣布取消这项收费,每户居民节省3000元~5000元,市民的利益得到了切实保障。2007年,北京市轨道交通票价由过去的3元降为2元。这项改革北京市政府共补贴41.5亿元,政府发言人说:“这个钱直接让利给市民,花得值。”
一些政府部门与民争利,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在前几年老百姓意见较大的农村征地、城市拆迁等领域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策修改不及时、补偿标准过低,导致群众直接利益受到了损害。在传统“收费行政”思维的主导下,少数政府部门甚至陷于“不收费不办事、多收费乱办事”的怪圈。
针对这类问题,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门纠风会议,旗帜鲜明地坚决制止与民争利的行政行为,要求征地、拆迁、改制等补偿标准和方案必须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严厉的约束规范下,这些领域内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止。
从煤气初装费取消到收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免除,再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免……过去5年间,政府让利于民的行动步伐不断加快。
“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秉持让利于民作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桑学成说。
关键词六:服务政府
从“管理为先”到“服务为先”
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大盖帽”式的管理社会思维,甚至出现了外地司机杜宝良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同一地点100多次违章,在北京被罚款1万多元的极端事件。群众对这种只顾管理方便、不管百姓便利的行政行为很不满。
如今,人们更多地体会到“服务型政府”的实际意义。河南籍农民工陈冠群所在的南京某社区,原本“流动人口管理中心”的牌子两年前更名为“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在这里,我们可以享受到计生、劳动保障、就业培训等服务。”陈冠群说,“管理”变“服务”,虽一词之差,但体现了完全不同的理念,一下子拉近了流动人口与政府的关系。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突出了“服务为先”的理念:上海市2007年年初提出,城市马路不再禁摊,可按市民意愿设摊;北京市在全国两会期间交通疏导不再动辄管制;浙江省高速公路特殊天气实行分级限速通行……
统计显示,5年来,国家公共财政民生投入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2007年仅“两免一补”就高达181亿元。
政府定位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官本型”向“民本型”的逐步转变,充分说明政府的自身改革和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人们坚信,未来5年服务型政府建设必将迎来枝繁叶茂的新时代。
(据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 陈芳 杨维汉 郭奔胜)
喜看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