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发新书了,有些小学生购买了印有“顺口溜”的包书皮。“上课打瞌睡,下课作业拷贝,考试啥都不会;周末放假,总想喝醉,有事没事还去卡拉OK”……这些“顺口溜”尤其受孩子们的欢迎。(本报2月29日A3版)
此类“顺口溜”备受学生青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教育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沉重的学习压力以及不尽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不堪重负,他们通过这些“顺口溜”来发泄不满。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能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但是,小学生好奇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往往不分良莠来者不拒。
低俗“顺口溜”对于尚处在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其危害显而易见,自无须多言。“祸固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顺口溜”是一个信号,倘若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去加以关注和解决,那么,其产生的危害恐怕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学校的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一个现象、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教育的最佳突破口和最绝妙的着眼点。如何应对“校园歌谣”,使孩子们免受污染健康成长,是值得每一位家长以及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去深思的问题。
但是,强令禁止无疑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会事与愿违。笔者以为,首先,切实减轻学生的教育负担,学校的教育要更加富有人情味吸引力感染力,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其次,是对低俗“顺口溜”对症“施治”,分析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及时进行整改,促使低俗“顺口溜”的寿终正寝。最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抢占阵地,创作出适合青少年儿童认知特点、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健康使人积极向上的童谣。 (张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