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三元 |
|
年轻时的宋三元 | |
老兵档案
宋三元,山西省阳城县人,1922年10月出生,1942年6月入伍,1947年任太岳军区39团5连指导员,1974年任十四军后勤部副政委。他参加过1943年的阳城县瓦甫头战斗,1946年的山西闻夏战役,1947年的晋南战役、强渡黄河陇海战役,1949年的渡江作战,两广战役以及进军大西南,1950年至1952年他参加滇南战斗70余次。
老兵住所
77200部队洛阳干休所。
老兵讲述
1947年夏天,时任陈谢兵团4纵队13旅39团2营5连指导员的宋三元按照上级“打出去”的命令,同部队一起从晋南渡黄河进入河南,他们第一仗就打下了洛阳的新安县。
兵不血刃地攻占新安之后,宋三元所在的39团2营经过简单休整,立刻投入到解放洛阳外围的战斗中。7月下旬,他们接到命令,突袭位于宜阳县城西侧的一处碉堡。
那是一个静悄悄的夏夜,2营的数百名官兵,选择距离目标最近的一处地点渡洛河。当时正值雨季,他们选择最浅的地方渡河,但河水还是漫过了胸口。大家脱掉军装,用衣服把枪支弹药裹成一团,一只手将其举过头顶,然后两人一组,互相拉拽着趟过了齐胸深的洛河。
大家登上洛河南岸,穿上衣服,拿起装备呈一路纵队的队形赶往预定目标。走了没多远,走在队伍中间的宋三元突然听到前方枪炮齐鸣。此时,他身上的水还没有干透,不期而遇的遭遇战,让一直处于行军队形的他们处于不利形势。他大喊一声:“往前冲!”
战斗打响时,宋三元和战友们处在一片玉米地里,他们的前方是一小片丘陵,地形对于敌人来说非常有利。正是深夜时分,到处是漆黑一片。宋三元不时看见前方地势高的地方喷吐出一股股火舌,间或射出的拽光弹拖着红色的尾巴,贴着他们的头皮嗖嗖飞过。子弹打在玉米秆和叶片上,发出啪啪的响声。
起初,大家都没把这些敌人当成一回事,还以为是被县里面的地方武装巡逻发现了。可是越往后,宋三元越感觉不对劲儿,因为空中传来的不光有轻重机枪的声音,还有炮声和手榴弹的爆破声。
宋三元和战友们明白,背后的洛河已将他们的退路切断,背水一战的他们只有往前冲才有生的机会。顾不得敌人的多少,大家嘴里呐喊着,向敌人的阵地发起了冲锋。
战斗进行了大约两个小时,冲锋中的宋三元突然感觉左腿一阵剧痛,瞬间就倒下了。军医急忙给他处理了一下,将他转移到一个隐蔽的地方。
他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候战况的进展。他受伤一个小时后,这场战斗结束了,占据高地的敌人终于被打退了。
战斗结束后,宋三元被送往野战医院进行治疗。医生从他的腿里总共取出了3枚弹片,另外一枚直到1952年才被发现并取出。
在医院治疗的40天里,部队首长前去慰问他。这时宋三元才知道,那天晚上他们遭遇的是从西安赶来的一支国民党增援部队,兵力总数是1个团。而他们只用了3个小时,就把敌人的先头营打散了,吓得另外两个营的敌军掉头返回西安。“如果他们知道我们只有一个营的兵力,怕是会后悔的!”
这场意料之外的遭遇战,极大地挫败了盘踞在宜阳县的敌军士气。几乎未做什么抵抗,那些守城的敌军纷纷向解放军缴械投降。
1948年初,伤愈归队的宋三元先后参加了解放洛阳外围的战斗,这些战斗为最终攻克洛阳城扫清了障碍。(记者 孟山/文 张光辉/图)
老兵印象
86岁的宋三元是《洛阳解放60周年·老兵档案》栏目中最年长的一位。20岁入伍的他,先是在区游击队从事革命工作,很快被抽调至县游击队破坏交通线、偷袭据点、炸毁弹药库、烧毁粮库……他们犹如一个个游离在敌后的幽灵,瞬间在敌人的薄弱环节插上致命的一刀。1945年经过正规整编后,他们焕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多年在野战部队摔打的宋三元练就了一身好筋骨,如今,他看报、听广播,丝毫没有困难。在记者面前,他穿着一套干净整洁的绿军装,胸前两侧挂满了勋章和奖章,虽然须发皆白,但眉宇间隐隐透出一股凛然之气。
为纪念洛阳解放6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为再造一个新洛阳而拼搏,本报特推出《洛阳解放60周年·老兵档案》栏目,敬请关注。如果您是一名曾经亲历洛阳解放战役的老兵,或者您的身边有这样的老兵,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66778866、1393796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