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提示
生活在云南某县城的14岁少年小磊(化名),突然有一天,目睹了他的爸爸因琐事与妈妈争吵时竟拔出刀子,并亲手杀死母亲的整个过程。案发后,当地电视台记者采访了详情,并给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组发了一盘录像带,由此揭开了血腥暴力的真相……
1.录像带里的辛酸记录
寄自云南的这盘录像带,记录了这一血案的零散素材,其中附有一封信:希望社会上有人能帮助一位名叫小磊的可怜少年。寄信人说,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今年14岁的小磊和10岁的弟弟,也许将一直与爸爸妈妈平静地生活在云南山区的某县城里。他妈妈平时靠为别人开车跑运输挣钱,爸爸在矿山打零工,一家人生活虽然清苦,却也平平安安。可是没想到,小磊的爸爸竟杀死了他的妈妈。事后,他爸爸被抓进监狱,小磊和弟弟也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地方。现在,他们被农村的叔叔收养。
寄信人是当地一位采访此案的电视台记者。他在介绍小磊的情况时说:“我们在采访中,问了他很多问题,他不是沉默就是说不知道,很多东西不愿说出来跟人交流。一开始我们问他恨不恨自己的爸爸,他说恨,说他脾气很坏,老和妈妈吵架,所以不喜欢爸爸;问他想不想妈妈,他说非常想,以前住校读书,每星期放学都是妈妈接他回家。我们又问他现在想不想见爸爸,他说想,心里非常矛盾。”记者还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当小磊看到影视剧里打打杀杀的情节时,马上就会想起他目睹的那个场景,说如果当时杀他妈妈的不是自己爸爸的话,他一定会杀掉那个人。小磊还说他经常想起妈妈,想起爸爸那天拿着刀砍妈妈,血从妈妈脖子里喷出来的情形。当时妈妈看着他张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提起这件事,他不停地吸鼻子,但就是忍住不哭。当采访完以后,摄像师还在拍其他镜头时,小磊就跑出去了,我也跟了出去,看到他在外面抹眼泪,待摄像师也跟出来时,他就跑了,最后干脆躲了起来……”
小磊目睹母亲被杀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电视台记者曾去看守所采访小磊的爸爸,他托记者给小磊捎话,说自己错了,不该杀小磊的妈妈,但希望他不要记恨爸爸,好好读书,不要跟社会上不好的人混在一起。当记者把这段录像放给小磊看的时候,小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看了一段就说不想看了,很冷淡地回绝了。
看完这一盘饱含泪水的录像资料,北京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教授发表看法说:“这位记者的敬业精神我十分欣赏,他对小磊观察得很仔细,也非常关心他。但他这样的做法,客观上可能会给小磊带来二次创伤,甚至更深的创伤。因为作为媒体,它不完全是要关心当事人,而是要关心事实,要更重视发生了什么。媒体采访小磊时应注意什么?这是有国际惯常的做法的。一般像这样的孩子,要有律师来保护他的权益,就是说他不接受任何采访,只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关注者或心理医生帮助他,或通过司法授权可以接触他,一般是不允许新闻记者去采访的。因为新闻记者没受过心理学训练,他可能会去探究事实,探究细节,这恰好是作为当事人的他希望忘记的,而这位记者的行为却让他将此事更鲜明地牢记在心。”
2.戴棒球帽的小磊走进演播室
案发至今大半年过去了。当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组几经周折联系到小磊时,他表示愿意接受心理学家的帮助。于是,他由叔叔陪着第一次出远门,来到了《心理访谈》演播室。
看到穿运动衫、戴棒球帽的小磊不敢抬头说话的时候,心理专家意识到,目前他还处在重大暴力事件的后续效应中。
一般来说,受暴力事件伤害的孩子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退缩。他不想与人谈这件事,不想见人,总想躲起来,情绪压抑,脸上没有表情。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是通过忘掉或淡化这件事来保护自己的内心。
第二阶段是愤怒。他对环境的愤怒,对所有当事人包括对父亲的愤怒,还有对没及时来救助的邻居的愤怒,很多愤怒会非常激烈地反映出来,包括走向社会以后的很多愤怒,会延续他在暴力伤害后的不良情绪。
第三阶段是整合。整合包含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稳步地走向暴力、发展暴力,一个极端是憎恨暴力、反对暴力。这中间当然有很多种可能性,但从两个极端来说,他也许就从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以后的施暴者,也许从此就终生去呼吁大家制止暴力,成为一个倡导和平、铲除暴力的使者,这就是整合以后的不同结果。
根据小磊目前的心理状况,专家认为,在与小磊的交谈中,应当有所禁忌,不要去问小磊发生了什么,也不要去问他对爸爸的感觉,因为这些都会强化他对那件事情的愤怒,激发他的痛苦体验。我们可以关心小磊最近的生活怎样,睡眠好不好,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对今后有什么打算等等,要通过他对未来的呈现,来看他对现实的态度和内心的反映。
如果他永远不想未来,那就是他还在以前的暴力创伤中没走出来。至于他对爸爸仇恨的表达,也要让他自然地表达,也就是说,他想表达时自己会表达。一个孩子要从暴力事件中得到自我康复,一定要尊重时间。不能因为我们爱他、关心他,就强行缩短时间。我们希望他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但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我们想做好事,但往往好心办坏事。
小磊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呢?小磊老老实实说:“很不好,与以前不一样了。我以前住在城镇,每天除了读书,星期六、星期天就可以玩玩,现在星期六、星期天要去干农活。晚上我也睡不着觉,经常做恶梦。我学习也没有过去好了,不能集中精力。在学校我也不愿交朋友,怕别人拒绝。”他还说,等到了初中毕业,自己愿意继续读高中,却没想过要上大学。
心理专家告诉他:“我是学心理学的,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我,或者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助?”小磊直爽地说:“希望你帮助我,怎样能把当时发生的事情忘记掉。”
3.专家支招:社会帮助,重建生活信心
如此强烈的伤害,要在短时间内忘却是不现实的。专家告诉小磊,重要的是自己要想办法激发对生活强烈的兴趣,用新的兴趣来替代大脑里对暴力印痕的记忆,而且兴趣的强烈程度最好达到或超过原来的记忆,也就是要选择充满激情去做的事,比如对运动、音乐的兴趣。小磊喜欢打篮球,专家说这很好,打篮球可以交到朋友,又可以得到运动,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他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他回到人群中去。前一段时间,他基本上是逃离人群的,尽量不让大家注意他,但他要想真正好起来,就要回到人群中去,打篮球能促使他重获人与人彼此间的信任感,从而增强对人的信任感。
孩子的基本情感是从家庭得来的,现在小磊的两个亲人都不在了,他在叔叔家要重建亲情关系,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专家认为,我们要使这些受过创伤的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来做工作,政府机构应该对小磊兄弟有特殊的关照,因为这也是个社会工程。对他叔叔来说,经济压力已经让他直不起腰了,假如还把这心理的东西压给他,他会顾及不到的。所以,建议政府派一个有心理学知识的司法人员每星期去他叔叔家走访一次,及时解决两个孩子的困难。这就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把他与社会紧紧连在一起,让他感觉到他是社会的一员,从而重建对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