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洛阳·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剪纸艺术走进小学课堂
新闻网广告
出站口“黑话吧”
污染古都“窗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3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剪纸艺术走进小学课堂
  瞧,这名学生剪得多投入! 记者 王振华 摄
  日前,教育部宣布今年3月至明年7月,北京、天津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让校园成为培养传统文化的“温床”。

  半年前,我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悄然尝试将剪纸艺术纳入课程,此举能否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有没有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社会各界如何看待?

  尝试:缘于一场课堂改革

  在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一教室内,摆放着大小10多块展板,上面粘贴着数百幅剪纸作品,既有传统的十二生肖,也有剪纸版的奥运“福娃”,虽然细看这些剪纸的镂空处有些粗糙,可它们全部出自孩子们的一刀一剪。

  据该校美术老师马玉芬说,去年8月初,该校酝酿将剪纸纳入课堂教学,起初并未定为正式科目,也没有任何教材,只是尝试改变美术课往日“涂涂画画”、略显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传统艺术“新内容”,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老师对剪纸一时也摸不清头绪。8月中旬,学校趁学生放假,从市剪纸协会聘请了一批老剪纸艺人,对3名美术老师进行培训,一场美术课的“改革”悄然开始。

  课堂:孩子手中绽放快乐

  9月初,第一堂美术课上,该校美术老师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展现出来,孩子们则一脸好奇:“纸还能剪成这样美的图案?”

  孩子们一边看,一边痴迷地听老师讲剪纸“故事”,而老师的现场“表演”,更是让他们惊呆了,他们强烈央求教授剪纸的手法。

  孩子们对剪纸的兴趣让人始料不及。从第二堂美术课开始,老师们每堂课留20分钟,专门教授剪纸手法。几个星期后,低年级学生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手法,从最初模仿老师看步骤剪纸,逐渐变为自己创作,剪出图案各异的窗花;高年级学生则从最初的临摹刀刻简单图案变为复杂图案。

  数月之后,学校基于孩子们的要求,原本每月4节的美术课全部变为剪纸课。孩子们从一刀一剪中收获了传统艺术带来的快乐。

  家长:有共鸣也有顾虑

  该校一名二年级女生的家长刘先生说,去年9月,孩子跟他要剪刀说学剪窗花。起初,他以为孩子只是3分钟热度,老师也只是在换个“花样”调动孩子对美术的兴趣,可几周之后,女儿对剪纸越发喜爱,时常晚上自己动手尝试剪各类窗花,图案也由最初的对称几何形状,逐渐变为造型多样的花花草草。

  看到这些,刘先生想起了儿时的热闹场面,家乡那些老人围坐在院子里,为人剪迎亲“喜”字,于是,他也忍不住与女儿一起剪窗花,并作为装饰贴在屋子里。

  但是,一些家长却有所顾虑,剪纸是否会加重孩子们的课业负担?

  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郑书记说,他们开剪纸课,意在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学校始终没有将剪纸课作为量化考评,没有用分数高低来考核孩子们。

  校园应是弘扬传统艺术的“温床”

  市教育局中小学研究室有关人士说,时下,很多孩子对港台流行文化很感兴趣,但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将“剪纸课”纳入课堂教学,既体现了学校的创新,也能让民间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

  市民俗博物馆有关人士说,我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发现许多传统民间艺术出现了断层现象,一些艺术正在失传。洛阳的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也面临同样境地。事实上,校园是弘扬民间艺术的“温床”,要让传统艺术散发出她的魅力,在孩子中产生吸引力。

  目前,为了更好的教授剪纸课,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已抽调专人编写剪纸教材,让剪纸艺术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孩子们内心深处。

  (记者 张喜逢 实习生 焦琳)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