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全面实施,许多农民从此看起了病,可眼下我市各大医院的“新农合”病人开始剧增。“新农合”给我市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请看——
参加“新农合”的病人剧增
每年春节过后,医院的住院病人相对平时要少一些。然而今年,从春节至今,医院的住院病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走廊里全加满了病床,好多病人已经通过电话预约,一旦空出病床病人就会马上来住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护士长刘花转说,“我们科有床位52张,现在的住院病人有83名。其中,一半以上为参加‘新农合’病人。”
据了解,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仅肿瘤科如此,其他科室也是如此。目前,该院现有床位1200张,在院病人达1400余人,其中参加“新农合”的病人约为800余人;市中心医院的在院病人为835人,其中参加“新农合”的病人约为400余人。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从去年7月开始实施“新农合”直补政策,至今,住院的“新农合”病人有150余人。一些业内人士预测,此后的一段时间,到医院住院的“新农合”病人还会增多,到麦收时节,病人会有所减少。
新农合犹如一味“宽心药”
为何“新农合”病人今年开始剧增?
对此,市卫生局“新农合”办公室负责人梁宏沛分析说,首先,参合率的提高,是医院“新农合”病人增加的原因之一。新安县于2003年被确定为我市首个“新农合”试点县,2006年,我市又增加了偃师、宜阳、嵩县3个试点县(市),参合农民达到184.14万。2007年,新农合试点在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实行,实现了整体覆盖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参合农民已达460万人,平均参合率为97.4%。
其次,一系列新的惠民举措的出台,使参合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今年我市新农合基金按每人90元筹集,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相应提高了1倍,分别提高至每人40元,农民每人缴纳参合资金10元的标准不变;补助封顶线以当年实际获得的统筹补助金额累计计算,每个参合农民每年累计封顶补助由过去的1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万元;为解决部分参合农民患特殊病种大额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将肿瘤化疗、放疗、急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腹膜透析等四类疾病纳入门诊特殊慢性病补助范围;参合农民外出务工或走访亲友期间患病住院就医补助,比照我市辖区内同级定点医院的起付线和补助比例执行。
偃师市缑氏镇村民张志通的女儿,今年22岁。早在6年前,张志通就知道女儿患有先心病,可因手术费用太贵,家里负担不起,就一直没有给女儿做手术。后来,村里实行了“新农合”,张志通就带着女儿来到市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结果,看病的医疗费用共10000元,由于参加了“新农合”,按规定他们领到了3000元的补助费。张志通逢人便说:“不赖,不赖,我知足,‘新农合’帮了我大忙。”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一场病,一下回到解放前”。这生动的语言,却是不少农民有病不敢看的写照。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我市一些农村还比较突出,而今,医院“新农合”病人开始剧增,说明农民们在面对病痛折磨时不再“有病不敢看”。
新机遇带来新挑战
“新农合”病人的增多,从一方面来说增加了医院的收入;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对医院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一些病人不禁提出疑问,住院病人这么多,医疗服务会不会因此打折?医疗设备是否够用?
栾川县农民王根生因患肺癌,来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进行治疗。可是肿瘤科的病房早已住满了病人,走廊里也加满了病床,王根生先后来了几次都没住上院。最后一次,王根生心一横,抱起一床被子来到肿瘤科医生办公室前,说:“要是不让我住院,我就住这儿不走了!”说罢,王根生把被子往走廊里一铺就躺下了。两天后,医院为王根生购买了一张钢丝床,在走廊里腾出一张床的位置,让王根生住上了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田晓予说:“之前,医院预料到今年病人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是,没有想到今年的住院病人有这么多。大量病人入住医院,让医院措手不及。目前,最紧张的就是床位,凡是能腾出来的房间,都已腾出来给病人用,但仍然无法满足住院病人的需求,还有许多病人在等待住院。病人多了,对医生的医术和责任心也是一个新的挑战,病人要求医生在提高自身医术的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此外,一线医护人员紧张也成为考验医院的新问题。”
“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新农合”办公室主任闫洁说,“3月以来,医院的住院病人猛增,医护人员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尽全力去照顾每一位病人。”
据了解,现在大部分医院医疗资源全面紧张,住院病人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各科病人增多,就诊量加大,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感到了无比的压力。对此,市卫生局局长朱其昌专门要求,医政科和中医科的工作人员要走出办公室,到各医院一线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好事要办好,实事要办实。只有通过扎实的工作,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个参保农民身上。
不必啥病都到大医院
采访中记者发现,我市几家大型医院经常人满为患,相比之下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则显得门庭冷落。有些“新农合”病人患了阑尾炎等小病,都要“挤”到大医院,即使相比之下县医院和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具有方便、报销比例高的特点,但他们仍然要到一些规模较大的医院看病。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患上了阑尾炎,想让他帮忙联系到市里的大医院做手术。其实,此类小手术,县里的医院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既然,规模较小的医院也能做手术,而且报销比例也高,为什么患者还要往大医院“挤”呢?一位张姓市民一语道破了其中“奥秘”:大家之所以要挤着到大医院,主要是出于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缺乏信任。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因此难以为继,而资金短缺也限制了设备的完善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一些业内人士呼吁,“新农合”病人不必什么病都到大医院来,一些常见病和小手术,可就近选择医院进行治疗。这样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也减轻了农民自身经济负担。
□ 本报记者 朱 娜 通讯员 牛牧青 王学斌/文 杜 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