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
田双谦 |
田双谦,河南省嵩县人,1930年2月生,1947年12月入伍,1948年12月入党,1948年成为四纵22旅58团3营8连9班战士,1953年任14军41师122团8连指导员,1969年任14军高炮团政委。1948年参加宛东宛西战役、豫东阻击战、淮海战役,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湘赣战役、两广战役,1950年代参加滇西剿匪战斗,1960年参加中缅勘界警卫作战,1969年参加援越抗美战斗,1970年参加援老抗美战斗,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老兵住所
77200部队干休所。
老兵印象
田双谦老人话不多,但你能感觉到他对脚下这片豫西大地的浓浓情意。他说,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战斗于斯生活于斯,现在年纪大了,能在这里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再幸福不过了。
老兵讲述
|
年轻时的田双谦 |
“当年加入人民军队,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解放!”坐在自家院里,田双谦老人感慨万千。1947年,17岁的田双谦在嵩县老家被国民党部队“抓夫”掳走,每日干杂活、搬物资,苦不堪言。当年夏,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兵团突破黄河天险,在豫西地区作战,消灭了这一支国民党部队,解救了田双谦。
“从‘奴隶’生活中解放出来后,我坚决要求参军!”老人说。刚入伍,新兵田双谦便迎来了部队的艰难时期。深入伏牛山区的四纵大军依照上级“牵牛战术”四处转战,以图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任务很重又缺少给养。“两三天不睡是常事,行军过程中稍一停顿眼皮就睁不开。粮食更是十分紧缺。”
田双谦说,参军后他才了解到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虽然食物奇缺,但部队从来没有向山区的百姓伸过手。对于这困难时期的军民情,老人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8年秋,田双谦所在的3排的战士们已经两天没有吃什么东西了,加上不断行军,有人的体力已经出现透支情况,十分危急。在这个关口,当地的嵩县老乡一家送来了自家仅有的几斤豌豆,帮助战士们渡过难关。“就是行军锅里煮的那些没油没盐的豌豆,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甜的一顿饭!”田双谦说。
孟津、伊川、汝阳、栾川……部队四处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洛阳城外的敌军。战斗中,攻城作战难度最大:城墙、护城壕、铁丝网,加上敌人密集的火力点,我方进攻部队往往伤亡极大。
“我们连队创造的‘架钩战术’在攻城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说起自己和战友们的这一创造,老人十分自豪。当时部队攻城,通常是突破城外障碍物逼近城墙后架梯进城,耗时较多。田双谦和战友们在实战中总结经验,在锄钩等钩状物下接上长竹竿、麻绳,并固定在小车上——攻城时,将钩子挂上墙头,人从下攀援而上。这种攻城器械较为灵活机动,隐蔽性也较强,效果很好。
“过浮桥、贴近城墙、架钩上墙,一个连百余人最快只需十几分钟。后来,兄弟部队都来取经,学习这种办法。”田双谦告诉我们。
作战要取得胜利,智慧、勇气缺一不可。
兄弟单位发起洛阳总攻之时,田双谦所在部队担负着在洛阳东南伊川一带阻击敌人援兵的任务。
“忘不了那一场硬仗。”老人缓缓地说道。当时接到上级命令后,田双谦随部队提前一天到达阻击阵地,进行战前准备。“我们挖了一夜掩体。太阳刚出来,西进的敌人就到了。”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傍晚。天空飞机投弹,地面重炮轰炸,国民党部队仗着装备精良,一共发起了6次进攻。田双谦所在连队守在拒敌第一线,任务很重:“敌人以为我们的‘汉阳造’步枪打不过他们的冲锋枪,肯定要撤退,就不断组织进攻。可我们一寸也没有退。”
战友们为了节省子弹,总是等敌人扑得很近才射击——我军阵地前,敌人的尸体越堆越多,进攻也组织得越来越慢。当时,我军每个战士配发3至4枚手榴弹,田双谦和班里战士相约要让有限的弹药“颗颗开花”:这次战斗,新兵田双谦一共投弹2枚,都没有空落。
“那次战斗中,战友们勇敢的精神给我这个新兵上了很好的一课”,老人回忆说,“我投弹打枪的准头儿,就是在解放洛阳的战斗中练就的。”1948年下半年的淮海战役,专长突出的田双谦被任命为机枪班班长。那场让老人记忆犹新的阻击战,田双谦所在部队最终按计划将敌人拖住整整一天,为洛阳城的顺利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记者 陈曦/文
王振华/图)
为纪念洛阳解放6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为再造一个新洛阳而拼搏,本报特推出《洛阳解放60周年·老兵档案》栏目,敬请关注。如果您是一名曾经亲历洛阳解放战役的老兵,或者您的身边有这样的老兵,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66778866、
1393796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