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
徐培家 |
徐培家,河南林州人,1926年5月出生,1947年10月入伍,1948年4月入党,1947年任刘邓一纵2旅8团3营9连班长,1949年11月任16军49师141团1营管理排长,1969年10月任云南省军分区思茅军分区后勤部部长。
老兵住所
77200部队驻洛干休所。
老兵印象
见到徐培家老人时,他刚打完一场门球赛回到家中。年过八旬的老人身体不错,满面红光,声音洪亮。在他的书桌上,摆满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传记,甚至还有一摞军队的文件。老人说自己还是习惯穿军装,习惯每天锻炼身体。“年纪大了,还保持着当兵的作风!”他笑着说。
老兵讲述
|
年轻时的徐培家 |
“我的老家林州是老解放区,入伍前我就是一名有战斗经验的民兵!”徐培家说,1947年秋,21岁的他入伍后便随部队抢渡黄河——他们肩负着援助先期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的任务。“我们每人都背着衣物和后方支援的银元,蒋管区的战友们真是太苦了。”
因为能识文断字,战士徐培家成了连队里的采买员。“为什么说我们的胜利得之于人民,这从采买部队给养上就能看出来。”老人说。
1948年年初,部队正转战于偃师一带。一日午后,徐培家和另一名战士到城外一户农家采买青菜。见到扛着枪的士兵,农家老太太吓得浑身颤抖,连声说:“拿吧,拿吧。”原来,就在不久前,这家养的不足20公斤重的小猪被国民党士兵强行牵走,一家人被吓坏了。
而这一天,徐培家和战友不仅按市价付了菜钱,临行还帮老太太挑了满满两大缸水。“老人家当时没说什么,可后来真的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徐培家说,两个月后,饥渴疲惫的队伍打完仗再次路过此地,老太太给战士们送来了烙饼和小米汤。“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老人家拿着擀面杖,从鏊子上挑起一张张烙饼,我们吃得真香啊。”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的军队这样说,也确实这样做。”徐培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洛阳解放前夕,他所在的连队行至临近陇海铁路的一个集镇,借住在一户通了电的老乡家。夜晚,主人打开了屋里的灯,这让从没见过电灯的战士们惊奇不已。主人走后,一个小战士也学着样子碰了碰开关,灯一下子灭了,这可把他吓坏了:碰坏了东西怎么办?摸着黑,小战士作了检讨;第二天,身为班长的徐培家又拿着钱找到主人要求赔偿时,才明白这是一场误会。
讲着故事,老人笑了:“当时的战士见识真是少。但是,为谁参军、为谁战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哪个都能给你讲得明白。”
当时,要解放中原重镇洛阳,就要先想办法解决国民党驻守在驻马店、南阳一带的黄维兵团,因为一旦洛阳城被困,这十几万人的部队会立即赶来救援。徐培家所在部队担任了拖住黄维兵团的任务。
“我们主要是牵着他们走,让他们晕头转向。”老人说。夜间行军,需要向导,而国民党长期的“抓夫”、“抓丁”让老百姓对军队避之唯恐不及,找向导谈何容易。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老百姓知道了“这是咱穷人的部队,是要让大家翻身分田地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部队带路,甚至加入到队伍中来。
“有一场大胜仗就是我们的向导立的功。”徐培家说。3月初,洛阳已成必克之势,一纵部分兵力此时正将黄维兵团由驻马店拖向周口一带。
“怕敌人不上当,我们先攻太康附近几县,使其来救。”老人说。战斗打了半天,敌军果然“听话地”来了。在战斗间隙,部队趁着夜色撤离城下,在向导的带领下隐蔽起来。这时,城中守敌已慌了手脚,竟与赶来救援的国民党部队打了起来;援兵见城头火力猛烈,以为我军已经入城,更是拼命进攻。这场“窝里斗”打了一个多小时,“双方”伤亡极大。天亮后,明白真相的敌军恼羞成怒,开始紧追我军。
“有了好向导,他们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的。看敌军跑得慢了,我们就留下部分人再打一下子。”老人说。就这样,带着敌人转了3天,徐培家和战友们听到了洛阳解放的消息——他们的牵制任务圆满完成了。
(记者 陈曦/文 陈占举/图)
为纪念洛阳解放6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为再造一个新洛阳而拼搏,本报特推出《洛阳解放60周年·老兵档案》栏目,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