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新洛阳报》:记录难忘的历史瞬间
企业彩信手机报——铸造企业精神的利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纪念洛阳解放六十周年”系列
《新洛阳报》:记录难忘的历史瞬间
记者 程奇
  讲述人:张明岗,93岁,原籍上海闸北,1948年9月调至《新洛阳报》(今《洛阳日报》的前身)工作,1949年4月担任报社印刷厂副厂长。

  《新洛阳报》员工,目前市区仅有3人

  1948年4月9日,洛阳工委机关报——《新洛阳报》正式创刊,这是洛阳第一份人民报纸。

  当年,先后有125名热血青年在洛阳风云际会,参与创办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报纸。根据本报掌握的最新情况,60年后的今天,《新洛阳报》仍留在洛阳市区的员工,仅有张明岗和采访通讯科记者贺斌、印刷厂铸字组组长杨诚3人。

  张明岗13岁起就在上海开明印刷厂打工,1942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先后在淮南日报社、新四军政治部印刷厂、中共华东局新华日报印刷厂和山东老解放区的《大众日报》印刷厂工作。

  1948年9月,张明岗和郎桂荣等8名《大众日报》的印刷工人,被调往《新洛阳报》工作。

  张明岗回忆说:当时,我们8人背着衣服和行李,扛着步枪,徒步从山东诸城往洛阳走,根据上级规定,我们每天必须走七八十华里,那时身强力壮,不怎么觉得累,就是经过敌占区时多次和敌人遭遇,挺惊险的。

  去年,张明岗突患脑萎缩,身体也大不如前,平时就沉默寡言的他,说话时也是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然而,当他得知记者要采访《新洛阳报》的事儿,非常激动。

  根据记者点点滴滴的“资料提示”,张明岗艰难地打开记忆的阀门,时断时续地讲述起6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

  这张报纸,承担为全国城市提供办报经验的重任

  1948年4月5日,洛阳第二次解放,这是我军继石家庄之后解放的第二座较大城市。

  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战争形势,恢复和发展生产,动员群众支援前线,中共洛阳工委在解放洛阳那天,就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当天下午,陈谢兵团四纵随军记者赵慎应来到县前街(今老城区民主街),奉命接管国民党开办的旧《洛阳日报》。

  新生的人民报纸之所以叫《新洛阳报》,就是为了区别于旧《洛阳日报》。《新洛阳报》可不仅仅是地方小报,在当时肩负着为我党提供在新城市办报经验的艰巨任务。

  从《新洛阳报》走出多名中国新闻界精英

  由于《新洛阳报》特殊的历史使命,我党对该报非常重视,除了从部队调来钱抵千、赵慎应等人,还特意调来一批政治可靠、业务熟练的“老报人”赴洛,参与创建《新洛阳报》。

  《新洛阳报》的社长史乃展和其后几任总编辑江思元、程文津、陆昆等,都是从中共中央中原局宣传部调来的;报社的采编骨干,来自延安的《解放日报》、重庆的《新华日报》、华中的《新华日报》和豫皖苏解放区的《雪枫报》。

  从《新洛阳报》走出的编辑、记者,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新闻界、文化界的精英人物。第一任社长钱抵千,解放后曾任解放军报社社长和国防大学副校长,中将军衔;社长史乃展后任广西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陆昆后任河南省广播事业局局长;编辑部主任艾柏后任《天津日报》总编辑;赵慎应后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报社经理钟纪民后任《广西日报》总编辑;美术编辑陈天然后任河南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省美协名誉主席……

  这些后来的总编、社长,聚在一起创办《新洛阳报》,其速度、效率自然非同寻常。最初的编辑部只有钱抵千、赵慎应、艾柏3人,但3个人仅用了3天时间,就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新洛阳报》的创刊任务。

  1948年4月9日,《新洛阳报》成功创刊

  1948年4月9日,《新洛阳报》出了创刊号,最初该报是中共洛阳工作委员会机关报,1949年洛阳由省辖市改成地辖市,《新洛阳报》又成为洛阳地委机关报。

  据张明岗介绍,这张报纸最初为八开二版,大小约有《洛阳晚报》的二分之一,日发行量只有600份,1949年5月,日发行量增至1961份。

  《新洛阳报》记者胡次元和张明岗是好朋友,他在世时常常念叨:当时,编辑、记者的工作条件很艰苦。

  编辑部没有办公桌,大伙就挤在一张大木案上写稿、编稿;报社没有交通工具,记者就步行外出采访;整个编辑部只有几把雨伞、几双胶鞋,下雨时谁外出采访谁用;写字的稿纸不够,记者、编辑就将纸正、反两面用;报纸上没有图片,美术编辑陈天然每天用木头刻制题花、插图和美术标题字。

  编辑部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不分白班、夜班,统统早上6点半起床,7点钟学习,晚上10点下班。处理时事稿的同志、值夜班的领导和编辑,往往要熬到次日零时才能休息。

  印刷条件特别简陋

  《新洛阳报》创刊时,印刷所基本依靠旧《洛阳日报》的老设备,一部破平台手摇对开机、一部手摇铸字机和一部石刻机,后来又购置了一台新对开机;铅字中,标题字很少,连报纸最常见的“老五号”字,也缺少很多;除了节日报纸用新闻纸,其他时间都用民间常见的“麦秸纸”印报。这种设备印出的报纸,难免质量差一点:有的地方印重了,黑乎乎一片看不清楚;有的地方没印上,纸上会出现一小块空白。

  1948年9月,上级从山东老解放区的大众日报社调来郎桂荣、张明岗等人支援《新洛阳报》,印刷所由此改成印刷厂,郎桂荣担任厂长,下设排字、铅印、石印、铸字4个组,拥有20余名职工。1949年4月,张明岗被任命为印刷厂副厂长。

  来《新洛阳报》之前,张明岗在上海开明印刷厂当过工人,在安徽、山东解放区印过报纸,他觉得《新洛阳报》设备最差。

  难忘当年“改善生活”

  在《新洛阳报》工作时的艰苦生活,给张明岗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报社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单位给大家发的衣服是草绿色或灰色的粗布制服,穿的是笨重的“踢死牛”皮鞋。

  张明岗清楚地记得,做饭的师傅名叫牛纪德,伙房和印刷厂不在一个地方,每天一到“饭点”,牛师傅就担着两大桶饭赶过来。那时的早餐是小米稀饭和咸菜;午餐是小米稀饭(偶尔是小米饭),菜是炒萝卜或烧青菜;晚饭是汤面条。

  每个月,报社会有两次“改善生活”。张明岗至今记得,这些“好饭”既简单又好吃,饭里会多出几块煮得喷香的肉块,这是同志们最高兴的时光。

  张明岗自豪地说:当时,我是报社从山东请来的8名“熟练技术工人”之一,每个月能领到“技术津贴”8毛钱中州币(当时新解放区发行的一种地方货币),能买一公斤猪肉。当时,市公安局局长每月的津贴不过5毛钱。张明岗的8毛钱,是报社“最高工资”。

  《新洛阳报》记者带枪采访

  最有意思的是:《新洛阳报》的记者外出采访时,需要持抢防身。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恐怕也属罕见。

  即使是当时刚进报社的记者,对此也倍感惊讶。曾任《新洛阳报》采通科科长的廖永祥同志在回忆录中说:我原在《新华日报》和《晋绥日报》两个我党报纸工作,采访时都不用带武器,只有在《新洛阳报》工作时,需要带枪采访。《新洛阳报》配发的“勃朗宁”手枪,这把枪廖永祥珍藏了很多年。

  《新洛阳报》存在的一年多时间,洛阳很不平静。据张明岗回忆:当时,洛阳周边都是敌战区,胡宗南企图重占洛阳,飞机数次轰炸洛阳;洛阳城里,不但有军统、中统等国民党特务捣乱,九宫道、庙道等反动会道门伺机暴动,土匪、抢匪活动也很猖獗,街头打冷枪、暗杀乃至大规模暴动时有发生。

  为了保护记者不受伤害,《新洛阳报》规定:记者外出采访,必须枪不离身,随时准备战斗。即使在睡觉时,记者也把手枪放在枕边,随时准备应付意外事件。

  想起许金台,“仍感心疼!”

  即使带着枪采访,记者仍无法保证安全。张明岗说:当年许金台同志的牺牲,让我至今仍感心疼。

  1949年3月30日,《新洛阳报》记者许金台在孟津县采访时,夜宿后海资村(今孟津朝阳镇朝阳村)。次日凌晨,反动会道门庙道匪徒突然发动暴乱(史称“海资暴乱”),残忍杀害了数名洛阳二区区委、区政府的干部。

  当许金台住室被包围时,他立即开枪反击,弹尽之后,许金台仍和敌人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杀害。许金台牺牲时身上有37处伤口,报社同事都流下热泪。

  没有电台,收音机成了人人喜欢的“报捷机”

  张明岗记得,1948年《新洛阳报》初创时,报社没有电台,只有一台收音机,报社就用这台收音机抄收新华社对“三大战役”、其他战场的战报和国际国内的重要新闻。直到当年年底,报社才增设了电台。

  张明岗激动地说,收音机在当时可是“报捷机”,大伙都爱听。由于当时各野战军连战连捷,收音机中传出的是一个接一个我军打胜仗的消息,每次收听,报社同事都会激动得手舞足蹈,工作热情异常高涨:编辑抓紧时间编发这些“好消息”,印刷工人笑着排版。

  停刊多年后,张明岗再度结缘《洛阳日报》

  1949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为了集中力量办好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支援新解放区办报,决定停办《新洛阳报》。

  8月10日,《新洛阳报》停刊。在总编辑陆昆的带领下,30多名编辑、记者和电台工作人员奔赴开封,成为创办《河南日报》的骨干力量。

  作为《新洛阳报》的“老报人”,张明岗和该报渊源很深。1964年5月,《洛阳日报》第二次复刊后,张明岗调回报社,任编委会委员、印刷厂厂长;1970年,《洛阳日报》第三次停刊后,报社印刷厂先后改称“市革委印刷所”和“市第二印刷厂”,张明岗一直担任厂长;1981年,《洛阳日报》第三次复刊时,张明岗任报社顾问,1982年退休,至今仍住在报社九都路家属院。

  张明岗说:“在《新洛阳报》的工作经历,是我此生最难忘、最自豪的人生经历,会让我铭记一生。”

  (记者采写本文时,曾引用《新洛阳报》“老报人”陆昆、廖永祥、胡次元写于1993年的回忆录的部分资料,在此对3位老前辈致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