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仓志帮李雪琴做运动。 |
|
1999年,57岁的李雪琴因脑梗塞住进了医院,出院时,她已经半身不遂,每天只能躺在床上。
这些年来,村子里和李雪琴同时患病或者比她晚患病的人都相继去世,可是,李雪琴却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采访结束,我们临走时,她高举起右手与我们告别。
是什么让李雪琴已经瘫痪的右手再次举起来了呢?
病来如山倒
1999年1月10日夜里,57岁的李雪琴刚躺到床上没有多久,觉得不舒服想翻个身,就在她翻身的同时,右半边身体竟忽然失去了知觉。
老伴儿畅仓志连夜把她送到了孟津县医院。在医院,李雪琴被确诊为脑梗塞,并因此半身不遂。一个月以后,她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她的右侧胳膊和腿已经无法行动,即使有两个人扶着她,她依然站不起来。
出院时,该院退休的老院长张义生非常严肃地对畅仓志说:“回去以后,一定要让她坚持吃药、锻炼身体,否则,她就永远不会动了。”
“我一定要让她站起来”
老两口家住孟津县横水镇元庄村。1993年以前,畅仓志一直在义马矿务局机电总厂工作。婚后的32年里,李雪琴一个人带大了3个儿子,并独自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事情。1993年,畅仓志因患胆结石提前退休,李雪琴又对他悉心照顾。
就在畅仓志决定好好回报李雪琴的时候,病魔却无情地将老伴儿击倒,他心想:无论如何,我要让她重新站起来!带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畅仓志开始想各种办法帮助李雪琴恢复健康,而二儿媳的行动也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听说母亲生病,在外工作的儿子、儿媳们都立即赶到医院,轮流伺候母亲。二儿媳是大夫,专程请假回来照顾婆婆。畅仓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闺女,可是病友们看到每天精心伺候李雪琴的二儿媳,都问他:“这难道不是你闺女吗?”畅仓志心想:连儿媳都能对她这么好,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中指动了一下
畅仓志以前是学机械的,张义生曾经告诉他一定要让李雪琴坚持运动,因此,他就做出一些“健身器材”来帮助老伴儿做运动。
以前在厂里,畅仓志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起重,为了把重物吊起来,需要滑轮来帮助。畅仓志想:如果用滑轮来帮老伴儿做运动,肯定既省时又省力。于是,畅仓志用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和一条长长的绳子做出了一套“健身器材”。
畅仓志在天花板上吊一个定滑轮,为了不勒伤老伴儿的手腕,他在绳子的一端系了柔软的棉布条,绕过定滑轮系在李雪琴的右手腕上,另一端绕过一个动滑轮牵在他的手里,他一拉,李雪琴的胳膊就往上一提,拉完了胳膊就换腿。
起初,李雪琴拒绝参加这项运动,因为胳膊稍微抬起就很疼。不运动可不行,疼也得忍着,畅仓志转过身去心疼地掉泪,扭过头来又继续耐心地劝说,就像哄孩子一样。畅仓志不断地哄劝李雪琴,终于,李雪琴允许他一点点地拉动绳子。老伴儿只要一喊疼,畅仓志就再慢一点,再轻一点。
虽然滑轮帮助畅仓志省了不少力气,但是还不适应这一运动的他起初也吃不消。每天帮老伴儿拉胳膊拉腿,畅仓志自己的胳膊也肿了起来,严重的时候抬都抬不起来。后来,儿孙们回家都会帮李雪琴做运动。
这样拉了一个月以后,终于见效了。有一天,李雪琴发觉右手的中指动了一下,她心里一阵激动,赶紧喊畅仓志来看。两个人盯着李雪琴的右手屏住呼吸观察,慢慢地食指也动了,接着,除了大拇指以外,其余几个指头都能动了,这无疑给了老两口莫大的鼓励。
几个月以后,拉绳子的时间增加到每次两个小时,李雪琴的胳膊和腿也越抬越高,一开始被上衣口袋挡住就抬不动的胳膊,后来已经可以轻松地举过头顶了,腿也渐渐恢复了知觉,她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年过半百再学走路
能站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学走路”。畅仓志又做了练习走路的“健身器材”,他把家里的两个铁床头拆下来,将它们首尾相连扎进院中的土地里,让李雪琴扶着这样的“单杠”锻炼腿部力量。
由于李雪琴的右手仍旧使不上劲,她要想蹲下的话,必须有人按住她的右手。畅仓志自然是第一人选,不过,当他忙的时候,邻居们、李雪琴的老朋友们也会来帮忙。有按手人在,李雪琴就练习蹲下、站起;如果没人帮忙,她就抓住“单杠”来回走动。这样子一天需要练习多长时间?畅仓志说:“她累了就坐下歇会儿,歇完了就继续练,一天都不停。”
遇到刮风下雨,这项运动就由户外转向室内,“单杠”由椅子代替,畅仓志坐在椅子上,李雪琴就抓住椅子背练习走路。回忆起李雪琴学走路的那段时间,畅仓志感慨地说:“那是她生命中第二回学走路,甚至比一岁孩子还艰难。”
一岁孩子学走路,摔倒了可以再爬起来,但是李雪琴的病决定了她一次也不可以摔倒。为了保证她不摔倒,她锻炼的时候,畅仓志都不走远,李雪琴独立行走时,他更是寸步不离。有时候,畅仓志身体不适早上起不来,李雪琴会悄悄地独自出去锻炼。等畅仓志醒来发现老伴儿不见了,无论如何也要爬起来出去看看。
多少次,就在李雪琴差点摔倒的一刹那,畅仓志及时伸手扶住了她。9年来,在畅仓志的监护下,李雪琴一次也没有摔倒过。
“单杠”练习得差不多了,李雪琴终于可以自己走出家门。院外的洋槐树又成了她天然的健身器材,她每天都要抱着槐树干练习下蹲。几年来,她把树干都磨光了。
院子后面有个打麦场,现在,老两口每天早晚都要去那里散步,李雪琴拄着拐棍在前面走,畅仓志拿着凳子紧跟其后,走累了,他就把凳子放下让她坐着休息。
少年夫妻老来伴
畅仓志还做过一些别的器材,比如李雪琴每年两次输液时用来挂吊瓶的架子,除了外表不那么光亮以外,畅仓志的作品还是不错的;还有练习握和提的小玩意,是一个装着秤砣的塑料瓶子,用塑料管子吊起来,这样李雪琴拎起来一不会打到腿,二不会勒到手。
这些毕竟都是畅仓志的专业,做起这些工具来,他还算得心应手。但是,做饭对于这个过惯了单身生活的大男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李雪琴刚开始生病时,家里的饭都由孩子们或者李雪琴的老朋友们来帮忙做。畅仓志从来没有做过饭,也不会做饭,他只能趁别人做饭的时候在一边学习。
一年以后,无论是面条、油饼、饺子、包子,还是其他饭菜,对畅仓志来说都已经不在话下了。医生说过,李雪琴的血压不能高,因此畅仓志做饭都尽量少放盐。畅仓志买了血压计,每天早晚,他还亲自给李雪琴量血压。
看到畅仓志如此下工夫,且颇有成效,附近一个大夫主动给他提供了一个药方,是一个用高度白酒泡中药的药方。几年来,李雪琴一共喝了50斤高度药酒。
如今,李雪琴仍然每天吃药并坚持锻炼,她的生活已经能够自理,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畅仓志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很多人专程跑来向他求教,咨询治疗偏瘫的办法。
可是,当李雪琴日渐康复的时候,畅仓志又被发现患上了胆结石的后遗症。这时,孩子们都已经下岗了,老两口也早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在了治病上,李雪琴每个月仍然需要200元的药费。
经济虽然有些紧张,但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一直是老两口最大的安慰。畅仓志在乐观地鼓励李雪琴的同时积极地吃药治疗,希望腹中新发现的“小绿豆”可以自己消失,他告诉我们:“我还要继续保证老伴儿不生气、不发愁,坚持吃药和锻炼。少年夫妻老来伴,我们俩还要共度晚年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