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会馆琉璃壁上的砖雕(清代) |
山陕会馆仪门上方的双凤戏牡丹木雕
(清代) |
潞泽会馆舞楼雀替上的牡丹木雕(清代) | |
古时没有摄影,但古人能通过砖雕和木雕,把他们喜爱的牡丹花凝固在殿宇楼阁、照壁屏风、门楣窗棂上。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关林、吕祖庵、山陕会馆等处看到这些精美的牡丹图案。历代的牡丹雕刻,不但造型和刀法各异,所携来的时代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清明时节,弱柳细风,春色绮丽,阡陌青青。
此时的春色最美,应该去踏青或者扫墓,或到公园看那刚刚开放的牡丹花。我却接受了一项任务:撇开已经开放的“真牡丹”不看,专门跑来跑去地去看“假牡丹”——到古民居看门窗上的木雕牡丹,到古庙中看砖雕牡丹,或者去古墓里看牡丹壁画。
你该说这多么枯燥啊,其实不然,我看了之后,觉得这些雕出来的牡丹花,并不比“真牡丹”逊色多少,它更有文化内涵!
这里有很多木雕牡丹, 难道关公也喜欢牡丹花?
洛阳关林,埋葬着三国蜀将关羽的首级。按说关帝庙不应该有那么多的牡丹装饰,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我看到大殿、二殿、三殿、碑亭上的木雕牡丹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特别是碑亭上的牡丹木雕形态很生动,其色彩之艳丽,数量之众多,运用之集中,在洛阳古代建筑中尚不多见。
关羽一生英雄盖世,身跨赤兔千里马,手提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绝对是“冷面杀手”,从不喜欢香艳的东西。传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本想借圣人孔子“见南子”的风流韵事,也为比较生硬的关羽点缀些花边新闻,于是构思了一个情节:关羽与刘备失散后,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屈居曹操麾下。居心不良的曹操当晚仅给了一枝蜡烛,三人就着这点光亮,嫂嫂做针线,关羽读《春秋》。夜深人静,男女同室,难免眉目传情,接着……罗贯中正在构思,不料当空一声断喝——关羽的神灵出现了:“我关某平生不近女色,连花花草草都不待见!任什么香草美人、牡丹仙子,都与我无关!你这个写书的岂能污我一世清白!”罗贯中觉得青龙偃月刀在头上一闪,忽然惊醒,原是一梦。于是他把情节改了,写道:关羽挥剑将蜡烛劈成两半,一半留给嫂嫂做针线,一半留给自己读《春秋》,一夜目不斜视,真乃英雄也。
我果然看到关林庙春秋殿内,塑有关羽读《春秋》的坐像,描述的正是这段故事。但看着看着,又犯嘀咕:关羽不喜欢花花草草,关林庙为啥雕有这么多的牡丹花呢?
询问工作人员,他们笑道:“不是关公喜欢牡丹花,而是洛阳人喜欢牡丹花,洛阳的工匠喜欢牡丹花,所以就雕了这许多!这座庙,原是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修建的,当时雕有少量的牡丹花。但在随后的历次修葺中,也不知道怎么了,前来干活的石匠和木匠,都爱在这里雕刻牡丹花。”
其实答案很简单:洛阳人喜欢牡丹,乐意让牡丹处处体现。这其实从唐代就已经开始了——“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女神作,千姿万态破朝霞。”唐代诗人徐凝的这首诗,足可说明问题了。翻开中国文学艺术史,隋唐以来,以牡丹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不断出现,在我市发掘出土的许多文物上,不时附有牡丹纹饰。另外在建筑雕刻、墓室壁画、石刻图案上,也多有牡丹图案。这些牡丹图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描绘了牡丹花初开、盛开、摇曳的芳姿神韵——关林庙里的砖雕、木雕牡丹,不过是建筑雕刻中牡丹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现。
木雕牡丹可以着色,这是其有别于石雕牡丹的地方。
细看这些雕刻,真是大有韵味:在大殿的12扇门板中,4扇门板上均有牡丹雕刻,其中两扇雕的是双龙牡丹图,另外两扇雕的是双凤牡丹图。二者的构图看上去差不多,都是在圆形木框内浮雕牡丹,最夺人眼目的好像不是牡丹花,而是浓密的牡丹花丛和纷披的牡丹花叶。而每一片牡丹花丛中的牡丹花,均是3朵,呈盛开状,花瓣舒展,层次分明。
我过去看到的木雕花卉并不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乡下也还有木匠会干这种细活儿,记得一次在嵩县田湖镇采访,遇到一户人家娶亲,新娘嫁妆中有一对漂亮的油漆风门。风门上部是好看的窗格子,下部门板正面雕刻着牡丹花。但说实话,那牡丹雕得真是俗,涂上去的色彩也太艳丽,无多少艺术含量可言,与关林庙的木雕牡丹没法比。
工作人员说,这里木雕牡丹的精美之处,在于刀法细腻。我先撇过二殿的4扇木雕牡丹不说,仅看看三殿的木雕牡丹是怎样的美吧:6扇格扇门的条环板上,浮雕牡丹一连串,成为一条装饰带,一路看过来,竟有14组木雕牡丹,都静静地开放着,虽然没有花香,也没有蜂蝶绕着飞,但从中可看出几百年前木匠的高超技艺,看到古人观察牡丹和表现牡丹的那种细腻劲儿。
关林碑亭亭檐下有木枋和雀替,这些支撑亭檐的重要部位上都有木雕牡丹。而且木枋上的牡丹为透雕,分为三层,共有11组,连接起来,十分好看。细看有两种造型,一种是单朵挺立或两朵并开,叶片都很稀少,而花瓣都很肥,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另一种是3朵或5朵牡丹挤在一起,枝条缠绕,花梗柔软,看上去姿态妩媚,叫作“缠枝牡丹”。
叫人喜欢的还有木雕牡丹的着色,这是它胜于石雕牡丹的地方。关林庙的木雕牡丹,只用了红、蓝、绿三种颜色:牡丹枝叶为绿色,花蕊用红色,而花瓣的颜色,亭内亭外的着色是不同的,亭外多用红色,亭内则红蓝相间,整体色彩明亮华美,带有民俗设色特点。
尽管这些木雕牡丹很美,但外地游客多有不看一眼就走过去的,他们来去匆匆,有的还商量着去公园看牡丹。一群群游客从身边走过,独留我于这空荡荡的碑亭上,使我感到落寞,同时又体味了独享之美。
木雕牡丹之外,应该还有砖雕牡丹,但印象中,属老城南关山陕会馆里的砖雕牡丹最多。关林庙里面有没有呢?结果四处寻找,还真的找到了一些,但不多,年代较近,以清代作品为主。我还看到甬道边竖着一座焚香炉,四壁皆为砖砌,约有6米多高,方形直壁,共有四面,三面都有砖雕,雕的是“岁寒三友”、“松树麒麟”、“腾龙戏珠”,并无牡丹的身影。但这些砖雕作品,在全国都很出名。
最早见于洛阳的砖雕牡丹,不在地面上,而在古墓中。
据我市文物专家讲,最早见于洛阳的砖雕牡丹,不是在地面上,而是在古墓中。在北宋仿木结构的砖室墓中,发现了一些砖雕作品。考古专家曾在洛阳有色金属供应站发掘一座宋代古墓,发现墓中砌有单瓣牡丹砖雕一块,牡丹枝叶舒展,映衬着花朵,显得很有生机。与这块牡丹砖雕相对应,还有一块刻着山羊的砖雕。因为牡丹有富贵之名,山羊含吉祥之意,这两种砖雕砌在一起,寓意富贵吉祥。
据调查我市目前地面上的砖雕牡丹,年代在宋元时期的不多,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的,散见于各地明清建筑上。其中尤以清代为多:吕祖庵、山陕会馆、潞泽会馆(洛阳民俗博物馆)建筑上都有砖雕牡丹,
所雕牡丹花朵质感厚实,装饰性较强。
我到这些地方看过之后,觉得砖雕牡丹除了不能设色外,艺术上并不亚于木雕牡丹,而且刀法更舒展,线条更俊朗,造型更优美。形制上有两种:一种为不施釉的砖雕牡丹,如关林庙明清建筑用的砖雕。一种为琉璃制品,多饰于殿宇屋脊或琉璃照壁,以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为代表。
山陕会馆位于洛阳老城南关马市街,又称西会馆,是清康熙、雍正年间山西、陕西两省富商大贾集资修建的,现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坐北朝南,布局前密后疏,保持了原来的建筑格局。现存有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正殿、拜殿等建筑,门前还有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其中照壁高12米、宽13.2米,由青色雕砖砌成,集中体现了清代早期的砖雕艺术。
照壁中间正脊饰有5朵盛开的牡丹花,花型端庄,仪态富贵。5朵硕大牡丹花的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壁面,上有11朵缠枝牡丹,藏着5朵肥嫩嫩的花蕾。在照壁的左上角、左下角和右上角,雕刻了瓶插牡丹,瓶施绿釉,花施黄釉,非常雅致。
山陕会馆的砖雕作品,在全国都是数得着的上乘之作,引得外地专家慕名前来参观,但来了之后,却不能直接入门欣赏,因为这里往往是“铁将军”把门,还没有向游人开放。记者每次前来,也总是先听到一阵狂暴的犬吠——一只猛犬就拴在门后,使人不敢接近。
这多少有些不协调,因为牡丹乃祥瑞之物,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本应铺陈在阳光下,开放于春光中,即使砖雕牡丹,也是美丽妩媚的。自古以来牡丹为人们所喜欢,都爱接近她欣赏她,以牡丹图案作为装饰语言,是点缀繁华最民俗的表达方式。
牡丹高雅,这里的牡丹都雕在高处,不雕在柱础上。
从山陕会馆再往东走上一站路,便来到洛阳民俗博物馆。这里有许多砖雕、木雕牡丹。
此馆由清代山西商人所建。一进门便是戏楼,也叫舞楼,上有很多精美木雕。其他大殿屋檐下的木桁、额枋、斗拱、雀替、挡板、垂柱上也有木雕,人物、动物、花卉、树木应有尽有,蔚为大观,分别采用了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
木雕花卉图案中,当然还是牡丹最多。大殿、后殿、舞楼的许多部位,都有以牡丹为题材的木雕作品。牡丹花朵硕大,雍容华贵,显得富丽堂皇。工匠为了衬托牡丹的硕大,还在旁边专门雕刻了小小的葡萄,葡萄旁边配有灵动的小松鼠,这样看起来亦庄亦谐,更显牡丹之高雅大方。
在这里,凡是牡丹作品,都雕在高处。牡丹高雅,不能雕在柱础上。柱础是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它加大柱子下面的承压面,兼具防潮和保护木柱的作用,往往采用坚实美观的青石。柱础还是重要的装饰部位,是石匠展示自己石雕技艺的小舞台。但所有柱础上都不雕牡丹,而雕珍禽、瑞兽、花卉、祥草等图案,足有140多个。其中花卉类雕的都是莲花,譬如舞楼的三组柱础石雕,分别是“金睛兽驮莲花”、“狮子驮莲花”、“麒麟驮莲花”。柱础上雕莲花,取“莲花宝座”意象,暗合柱础支撑之意。而牡丹乃富贵之相,所处的位置须高一些,从此亦可看出人们对牡丹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