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黄周) 暂停一个月后,A股IPO(新股发行)上周重新启动,但投资者对“打新股”银行理财产品的态度比以前谨慎多了。
据了解,投资者对“打新股”产品谨慎主要缘于3月底中煤能源等大盘股的破发,这使得投资者心中产生了忌惮:“如果新股破发,此类产品就是负收益了。”此外,还有前段时间传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银行工作人员对于“零收益”都避而不谈,对可能出现的“打新股”收益下滑也都是用“预期年化收益率”搪塞。但从投资者反映出的情况是,“打新股”的收益确实出现了下滑,有个别产品的年化收益已低于一年定期存款。
对于投资者对“打新股”产品的态度,交通银行沃德财富中心产品经理、注册金融理财师袁媛认为,应该辩证看待:一方面,这是投资者对“打新股”产品态度的一种纠正,从去年的火热到今年的理性,投资者在调整合理的收益预期;另一方面,投资者没必要完全抛弃,中长期看,“打新股”产品仍可获得稳健的收益。对于投资者担心的“破发”问题,袁媛说,大部分“打新股”产品参与的都是网上申购,一般都会在上市首日抛出,而没有像网下配售那样的三个月“冻结期”。从历史情况看,上市首日“破发”的股票还不多见。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部分银行已加强了对投资者收益预期的教育,不少银行还在加快产品研发,像“新股随心打”、“新股只只打”等,增强了投资者的选择性。对投资者而言,降低收益预期,谨慎而不盲目或为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