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6版)
王月红从心底里爱牡丹,她为女儿取名为“丹丹”,正是来源于对牡丹深深的爱。王月红说,一种神秘感牵引着她继续探索牡丹的培育,自己将永远与牡丹有剪不断的情缘。
牡丹产品给她带来财富
牡丹女人:史敬霞 37岁 我市某牡丹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与牡丹交往时间:15年
牡丹感言:牡丹深加工产品给我带来了新的财富契机。
|
史敬霞 |
1995年,刚毕业的史敬霞被分配到邙山一苗圃种养牡丹,勤奋好学的她很快学会了牡丹栽培、嫁接、催花技术,3年后放弃了工作自己单干。
1997年到1999年,连续3个春节,史敬霞的几千盆催花牡丹在市场上都卖出了好价钱。史敬霞不满足于现状,她联想到新疆的雪莲、薰衣草都是通过提取精油而成了地方特产并走遍全国,便开始揣度牡丹是否也能搞深加工?于是,她开始查阅资料,并着手找有关专家合作。
2003年10月,史敬霞找到了合作伙伴,并投入产品研制。2005年,牡丹保健茶等系列产品终于研制成功,并顺利拿到了专利证书,很快打入旅游市场。
2005年4月,史敬霞通过数年潜心努力,开发研制出的保健茶、化妆品、香薰、精油等系列产品上市了,她终于探索出了牡丹致富的新路子。
史敬霞算了一笔账:牡丹深加工产品,使牡丹的花、叶、根都能得到利用,每亩地可增加收入两三千元。她骄傲地说:“外地人来洛阳,如果错过季节看不到牡丹,还可以喝上牡丹茶,用上牡丹化妆品。这也是咱洛阳新的城市名片。”
牡丹化身“老伴儿”
牡丹女人:王秀珍 75岁 铁路分局电务段退休干部、国画牡丹业余创作者
与牡丹交往时间:22年
牡丹感言:我迷在牡丹画儿里头了。
|
王秀珍 |
75岁的王秀珍看上去像57岁,鹤发童颜、精神抖擞。自从老伴儿离世之后,牡丹画儿成了她的“老伴儿”。
53岁时,她爱上了牡丹国画,于是从书店里买了几本如何画牡丹的书,从调色开始学习。刚开始,为了调出“青龙卧墨池”的紫红色,她试了无数遍,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纸和颜料。没有师从别人,就这样坚持自学,如今倒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法。
每年花会期间,王老太太都会到王城公园去临摹写生,一坐就是一天。老伴儿在的时候,会陪她在公园呆上一天。有时候老人在家作画,也是一画就是一天,连吃饭都忘了。家人形容她对牡丹的痴迷是“见牡丹就迈不动步”。秀珍老人说,很多次她边炖肉边作画,“画着画着就忘了”,结果炖肉变成了烤肉,还烧坏了锅。
一幅6尺的画要不间断地画6个小时,王老太太刚开始有些受不了,腰酸腿疼,但仍然不舍得休息,这样坚持下来,身体倒是硬朗了。她每天坚持作画六七个小时,因为怕浪费时间,她都不愿意跟别人多说几句闲话。
王老太太说,自己“迷在牡丹画儿里头了”。所以走哪儿都惦记着牡丹,其他事放下就忘了,但有关牡丹的事怎么都能记得。如果有一种颜色调不出来或者哪一朵牡丹没画好,她晚上就会睡不好觉,脑子里全是牡丹,梦里也是牡丹。
王老太太晚年不闲,画牡丹给了她快乐。她给自己严格规定“画不好不许吃饭”,如此精神,年轻人该学习,对于75岁的老太太则过于苛刻了。
后记
与牡丹打交道的女人还有无数,遍布你我周围。或许平时多留意一点你就会有新发现,或许你也位列其中……
总之,牡丹之于洛阳人,尤其是洛阳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就赶快闻“香”识女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