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只西子,众芳唯牡丹”。
早在唐代,牡丹就被推崇到了“国花”的地位。花中之王牡丹与倾国倾城的美女,时常被诗人并列到一起。牡丹的确与女人脱不了干系。
在洛阳,有一群与牡丹打交道的女人,她们是坚强而美丽的。比如24年如一日培育牡丹,探索牡丹种植养护新技术的女人;种植牡丹,唯有牡丹是最爱的女人;自强自立,卖牡丹深加工产品的女人;53岁时迷恋上牡丹,有22年牡丹作画史,以牡丹做“老伴儿”的女人。
她们美不过西施,名不过武则天,只是普普通通的洛阳女人;她们,为牡丹奉献又受恩于牡丹,尽管少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却多了牡丹的坚强和美丽;她们,在用生命抒写着自己与牡丹的不解情缘……
培育牡丹就像培养孩子
牡丹女人:张淑玲 56岁 国际牡丹园总工程师
与牡丹交往时间:25年
牡丹感言:培养孩子很辛苦,培育牡丹同样很辛苦——职业赋予了我“牡丹使命”。
|
张淑玲 |
国际牡丹园的工作人员都尊称张淑玲为“张工”,她是我市首批从事牡丹育种和牡丹催花的实践者。
1983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牡丹花会,游客要求购买牡丹种苗的呼声高涨。于是我市在郊区苗圃(即现在的国家牡丹园)筹建牡丹种苗基地。1984年,张工从渑池调入郊区苗圃负责牡丹技术工作。
“当时从事牡丹技术的人很少,没有老师教,全靠自学,很辛苦。”张工说,培育牡丹跟培养孩子一样辛苦,一个牡丹新品种,需要培育10年到15年,包括生产和科研,从杂交、播种、种苗,到三五年后挑选优株、优株繁殖,再到专家鉴定等过程。
1985年冬天,张工南下深圳,首次在当地催花成功,第一批催花成功的200多盆牡丹被香港客人悉数买走。这时,张工已忙得有一个多月没见到2岁的儿子了。1990年,张工的催花技术荣获省级科技三等奖。
张工有一本独特的牡丹秘笈,记载着每一株牡丹从成蕾到花谢的所有成长过程。直到现在,她每天早上还坚持到地里查看牡丹的情况,记载各个品种牡丹的性状。张工说,倘若有一天看不到牡丹,她就心里不踏实。
张工谦逊地说自己是农民,因为大地就是她的实验室。记者笑称,她算得上是我国的高级农民了,因为她培育和栽种的是“准国花”。她听到这句话呵呵地笑了,那笑容就像农民一样淳朴而实在。
牡丹世家给了她天赋
牡丹女人:王月红 50岁 三代种养牡丹,现为王城公园管理人员
与牡丹交往时间:30年
牡丹感言:牡丹的神秘,祖辈、父辈的影响,“牡丹世家”的责任感,让我不得不爱牡丹。
|
王月红 |
王月红家住安乐新村,当地村民多有养花的技能,因此被人称为“花村”,后来的花卉市场也选址在这里。从她的祖父起,家里就开始养牡丹。目前,王月红的父亲、叔父、伯父、兄弟都在从事牡丹的种养和销售,受家族熏陶,王月红也有了培养牡丹的天赋。
王月红,从小就把养花护草当成自己的爱好。1978年,她从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被分到王城公园种养牡丹,从此与牡丹开始了正式接触。
尽管有“牡丹世家”的优秀遗传基因,开始时王月红仍然碰到了许多难题。洛阳牡丹品种繁多,为了“校对”品种,王月红要背数百种的“品图谱”。3年之后,她已经分清了大胡红、小胡红、胭脂红、紫红、二乔和洛阳红等难以辨认的一二百个品种。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花期短,能在三年时间记住这些,在当时已经算是“天才”了。
种养牡丹很辛苦。尽管王月红如今已经从事管理工作,可她始终放不下心爱的牡丹,仍然不舍得放弃种养牡丹。只要有空,她照常观察拍摄记载花开花谢时间。 (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