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4版:网友大本营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也拍美女
20分钟,我的车失而复得
“高价饭”:痛并快乐地去,苦并开心地吃
珠心算究竟
有多神奇?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网友观点
“高价饭”:痛并快乐地去,苦并开心地吃
插图:清荷雨露
  发帖人:开花的树

  人气:2616

  结婚帖、满月帖、祝寿帖,还有告丧帖……接二连三的“帖”,告知你:掏腰包、赴宴喽。“高价饭”,吃的是酸甜苦辣,各味俱全,请看本期版聊洛阳新闻网网友们的“高价饭”心得。

  4楼 农夫

  分个亲疏远近吧,区别对待,不想参与的随便找个借口一推了之。

  5楼 蓝天

  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我看着一对幸福的新人,听着他们当众海誓山盟,想起了自己的婚礼,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海誓山盟,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婚礼是愿意相伴一生的两个人的当众宣誓,是对对方的一种公开承诺,是承担家庭责任的开端。那顿“高价饭”我觉得挺值的!

  6楼 千雨荷

  每次接到宴请帖,最少一张大团结,一月敢遇四五次,压缩银根心里怯,碍于情面去赴宴,预算怎么度本月。  

  9楼 海汉

  应该去,钱没情重要,面子是一定要给的!

  10楼 梦雪

  吃得很开心,能请你的人是看得起你,都是平常关系很好的朋友和亲戚,要没有这种情况,你挣的钱也花不出去,这是亲情与真情的体现!要珍惜生命中来之不易的真情!  

  12楼 菩提树

  很为难的饭局:出得多与少,代表感情的轻与重;不是你愿意出多少就出多少,是向大家看齐。

  13楼 豫西调

  有的人孩子结婚,手持电话本,翻查凡是有一面之交的人,都要请!敛财呀! 

  16楼 茜月    

  大约是前年,爱人的一位同学的母亲去世了,接到他的邀请的那天,还是感到很突然的。可后来,因为这次交往,我们的联络就多了起来,平时互相照应,感觉挺温馨的。

  29楼 wenzheng

  其实,中国本身就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国家,所以“高价饭”还是要积极去吃的。 

  34楼 大智慧

  按道理该去就去,花钱是小,今天出明天还,礼尚往来。怕就怕,今天你出钱去给人家热闹了,到你自己办事时,人家来个“因故不能参加”。所以“高价饭”吃得是有风险的。

  37楼 云涛

  最可恨的是那些给孩子过3岁、12岁、18岁生日的,自己家人聚聚就行了,还把同事同学朋友也叫上,一个字:“烦”!

  40楼 完美小雨

  参加这类活动太麻烦了。去吧,自己不高兴;不去吧,朋友不高兴。所以,我提倡一切从简办理,不必要麻烦的人就免了吧。

  41楼 肉色丝袜

  偶的滋味是:痛并快乐地去,苦并开心地吃。  

  47楼 观察员

  其实,下请帖的人有时心里也很矛盾。对于那些可请可不请的亲戚、同事、同学或朋友,不下帖子吧,怕人家落了个“便宜怪”;下帖子吧,还怕人家心里不高兴。

  49楼 宁静的宇宙

  该请的还得请,该吃的还得吃,要不人家说你“耍得大”。作为一个社会细胞,人在世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才活着,要食人间烟火,必要的人情交往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还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礼尚往来,天经地义,把自己的知己、亲朋请到,不要借机敛财就是了。  

  52楼 长工文杰

  我们这里有个村子,村干部明令:只准出礼,不准待客。这样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大家凑份子,帮主家渡过难关,下次轮到别家也是这样,真好。

  62楼 小草虫

  我们领导的上级领导儿子结婚,领导要求我们每人出100元,说是50元太少了,还威胁说,如果不出的话,这份工作很可能就没有了。我们是临时工,一份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来之不易的,一顿“高价饭”就来决定我们的去留,这种苦滋味真让人难以下咽啊。

  “高价饭”在群聊(34013427)网友中“炒”得如何呢?请看Q友的议论:

  大卫David:虽说在一个单位上班,平常却来往很少,当我接到那些“熟悉的陌生人”送来的帖子时,我觉得“悲壮”极了。

  火爆:我最高纪录是一个月出礼金达到2000元,那时候我的工资才1000元。

  龙珠:“高价饭”是传统,是礼仪,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婚的,还有“捞”回来的可能。已婚的,呵呵,估计只有做贡献的份了。

  贝贝:奥运年“扎堆”结婚,近段时间最怕接到同学的电话,张口就是几月几号在哪儿办事……

  开花的树:对初出校园,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一张小小的请柬送到手里,不只是意味着胃肠的安逸,更多意味着“我的天地我撑起”,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很多的关系都要自己去处理,人情世故要自己去慢慢领悟。花钱买经验、花钱买成熟,习惯了依赖和照顾的“80后”们,应该去面对承担,在迫不得已中被逼着长大。

  (记者 杨寒冰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