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方 专业作家。1997年至1999年,王晓方给原沈阳市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当过两年秘书。8年前,轰动一时的“慕马大案”,毁掉了慕绥新、马向东,一个死缓,一个死刑。大案终结之后,王晓方离开了他为之苦苦奋斗的官场。默默耕耘5年,王晓方小有所成:写成长篇小说12部,其中《驻京办主任》销售近30万册,《市长秘书》销售10多万册。据说《驻京办主任》已成中下层公务员的必读书。 |
|
《驻京办主任》、《市长秘书》、《省委大院》……近几年企事业单位中流行起了官场小说,有些甚至被称为“公务员必读书”。这类读物在各种排行榜中都位居前列,但真正“好看”的并不多,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听听评论家和作家是怎么说的。
热销:常年稳居榜单前列
“官”字当道的小说目前已经成为书店里一个独特的门类,《驻京办主任》、《市长秘书》、《青瓷》、《省委大院》、《博弈》等一大批描写官场生态的小说占据着各大书店榜单前列。
官场小说的热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如张平的《抉择》、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周梅森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等,这些图书一度被改编为热播电视剧,引发了一场“反腐”题材热,官场小说开始登堂入室,甚至引发“轰动效应”。
近年来,这类小说的热度仍旧不减,据一书城工作人员介绍,官场小说一直是书城的畅销书,热卖程度仅次于百家讲坛类,尤其以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购买居多。因为这类图书对仕途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据说《驻京办主任》已成中下层公务员的必读书。
不足:千篇一律,深度欠缺
官场小说虽然很热,但评论家并不买账,对此的专业评论很少。
文学评论家雷达近日对官场小说发表了自己看法。记者15日采访他时,他认为这几年好的官场小说很少,一般的官场小说都不大可能给人带来什么艺术感受和历史深度,更谈不上人性内涵,只是密集罗列事件,只将某贪官的耸人听闻的恶行展示出来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不同作品中,贪官、清官、二奶的形象和行贿贪污情节都大体相同。
他认为这种题材的畅销和腐败现象严重有关,能满足普通读者对官场生态环境的好奇心,也和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有关。中国的官场文化自古就深入人心,人们对官场的动静,无不兴趣浓厚,这惠及官场小说。
雷达认为官场小说的出路是上升到政治小说的高度,绝不是浅表地写写权力层面云雨翻覆,而要涉及社会深层结构、政治文明和政治文化心理结构,深触人的灵魂世界和时代的重大精神课题。
两大套路:正史vs野史
雷达将现在的官场小说分为两种:“正史”和“野史”。“正史”,也可以叫主流派,一般是从主人公怒揭黑幕开始,面对生死抉择,大义凛然,敢为人民鼓与呼,经过了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终究使正义得以伸张,在党的领导下把腐败与黑恶势力摧垮。里面肯定有一个贿赂型大款,一个或几个坏女人搔首弄姿,最后呢,总是由原先不知情的“青天”出场,摆平局面,扫清妖氛,皆大欢喜。
另一路则是“野史”,也叫作文化派、世情派,虽然同样打着反腐旗号,但引人入胜的并不在社会矛盾和尖锐的问题,而在于展示权、钱、色交易的光怪陆离,人际关系的诡谲,声色之浮华,进退之无常,升沉之风险,常常把悲愤变为作品中的笑谈,有时把享乐化为五光十色的镜头,这些作品中的贪官都成了欲望化的象征符号。
他说“正史”侧重政治性,有点像“演戏”;野史偏重于观赏性,玩味人生和冷眼旁观,有点像“看戏”。
作家:提升品位和文化含量
陕西省作家李春平曾经出版了4部描写官场的长篇小说,《领导生活》、《步步高》等都颇受好评。15日他就目前官场小说的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他认为目前中国的官场小说只停留在讲好玩故事的阶段,从官场小说产生以来就有这个问题,包括《官场现形记》这种揭露官场黑幕的小说也有这个问题,官场小说中的内容也都是现实存在、不可否认的现状,但很少有作者将目光深入到故事背后。“我现在感觉到,真正提升官场文学的品位,要上升到文化层面,小说中人物的人格、个人修养、执政能力等都是文化问题。很多作品的缺陷是把官场戏剧化,小说中的整个人物都是在事件中生活,反腐小说中尤其严重,整个人物是漂浮在事件之中的,只描写表层的事件,没有走入人物的灵魂中,这是很多官场小说作家的缺陷。”李春平说。
(据《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