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进入倒计时,考生们紧张备考,家长们心急如焚。
一天下午,家住老城区的黄女士在市第三中学门口等待读高三的儿子放学。因天气突变,她担心孩子着凉,特地送来雨伞和衣服。黄女士说,高考越来越近,她也越来越紧张,既担心孩子的身体,也担心孩子的学习,每天给孩子送饭,还陪读到深夜……
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去做后勤保障工作,可黄女士的“辛苦”却招来了儿子的反感,儿子烦躁地冲她发脾气,拒绝让她送饭。黄女士担心影响孩子复习的心情,忍着委屈不敢多言。
据了解,像黄女士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家长还有不少。心理专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家长在与孩子的言行沟通方式上存在问题,缺乏科学方法。
怎样才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交流,并且不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呢?
问卷调查:听听考生的真心话
为了了解高考考生是如何看待家长的“辛苦”的,记者近日在我市第三中学高三(2)班和高三(5)班共100余名考生中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一、从20种家长的“辛苦”行为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和讨厌的。
二、对爸爸妈妈目前为你应考而做的哪些行为不满?
三、父母的哪些表现能让你身心愉悦地备战高考?
调查共收回89份问卷,考生对家长的如下行为很不满意:
1.大学不是说出来的。80%以上的考生讨厌父母把高考挂在嘴边,“父母不必天天将高考挂在嘴边,我们也不想考不好”。“高考是自己的事儿,家长不用比我们还紧张,总把成绩问题挂在嘴边,我们很烦”!
2.大学不是吓出来的。95%以上的考生讨厌父母把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相比较,讨厌父母经常询问考试成绩,讨厌父母拿高考定人生吓唬他们。“别总拿我跟别的同学相比,我就是我,上大学不一定是我唯一的出路,我知道我现在应该认真对待高考”。“能不能不要总看成绩,多看看我们的努力”。“不要拿考不上大学将来就没出路回家种地等来吓唬我们”。
3.到底是谁要参加考试?90%以上的考生反对父母专门请假陪读或者陪考,也讨厌父母突然重视起自己来,在家言行过于拘谨。“父母刻意迁就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问我行不行,让我很反感”。“父母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就好了,突然过分关心,会使我更紧张,无形中增加了压力”。“高考是我们的事儿,你们再紧张也不能替我们上考场,还是正常对待吧”。
4.故作轻松也有错?有的考生也不喜欢父母故意表现轻松,“爸妈说太多鼓励我放轻松的话,反而给我另一种压力,有时候还觉得父母已经对我没信心了”。有的考生说父母禁止他们看电视,可他们自己却每天看电视到很晚。
从问卷反应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喜欢家长有空相伴散步;在家时, 说一些与高考无关、轻松愉快的话题;如果自己某次考试不理想时尽量鼓励和付诸行动给予帮助,而不是责备。他们说: “希望父母对我讲,考到哪里都无所谓,只要尽力就可以了。”“希望父母给我足够的自由,让我自己备考。”“感谢老爸在我学习累了的时候给我讲笑话,使我愉悦身心,学习和生活都不枯燥。”
家长:宽松愉悦的环境很重要
河回族区的李红说,她的女儿前不久参加艺考失败,尽管自己很难过也很担忧,但是没有过分表露出来。她开导女儿:“既然没有考上理想的艺术类学校,应该心胸开阔,积极应对6月的文化考试。”李女士很少督查女儿的学习情况,也不干涉女儿的作息时间,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现在,女儿学习态度和成绩很正常,没有让她失望。
李女士建议,备考前夕,家长要多给孩子正面的教育,积极引导,同时要充分信任孩子,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老师:家长应该多多鼓励孩子
我市第三中学高三(5)班班主任李晓萱说,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家长也要控制自己,过多指责、过分关心、过度期望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家长平常要适当给孩子打气,多挖掘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考前和孩子谈一次心,让孩子正视困难,放松心情,体会到父母真切的关心和爱。
专业人士建议:平常心对待高考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梁光辉,从事高考考生心理辅导工作多年,曾多次受邀到洛一高等重点中学做高考考前心理辅导。
梁光辉认为,家长缺乏沟通技巧,很容易给考生造成压力,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使双方的交流陷入恶性循环。他建议:
1.家长应该淡化高考,尤其是淡化对孩子高考的期望值。高考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努力吧。
2.尽量让家庭氛围轻松愉快,多进行一些轻松活跃的亲子活动,缓和高考逼近的压抑气氛,比如散步、郊游等户外活动。
3.没必要避讳某些问题,如果自己对孩子的身体状况担忧,可以适当说说,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但尽量少说关于高考和成绩的话题。
4.如果家长想要陪读、送饭和陪考,应提前告诉考生,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5.家长应多给考生积极的暗示和影响,如果某种言行受到孩子抵触,应立刻停止,并尽量减少负面沟通。遇事直接同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这样,家长的行为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避免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