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洛阳·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寻亲希望重新点燃
花会高潮迭起
动人故事不断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洛阳‘上海孤儿’寻亲江苏”系列报道之二
寻亲希望重新点燃
  记者 邓德洪

    核心提示

  这是一段浓缩了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悲壮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江浙一带5万余名婴幼儿被送养到了全国各地,其中仅洛阳就接收了2000余名。这些特殊时代造就的“上海孤儿”,来到洛阳后的生存状况如何?数十年来,他们经历过怎样的寻亲历程?如今,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心愿?  

  连日来,“洛阳寻亲团”团长闫遂斌的手机每天都被报名寻亲者打爆。“晚报17日刊发的《寻亲江苏 莫失良机》一文,重新点燃了我们这些‘上海孤儿’寻亲的希望!”昨日上午,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报名现场,闫遂斌如是告诉记者。

  活命之恩是天大的恩情

  闫遂斌今年43岁,现为洛阳八中教师。他说,从1958年至1965年,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先后有2000余名“上海孤儿”被分批送到洛阳,之后被分配到了洛阳各个区县的家庭,其中以市区、原郊区、偃师较为集中。

  按照当时的规定,领养人必须是无子女或缺子女、没有传染病、在经济上有抚养能力的职工和群众,家庭生活困难无力抚养者和“五类分子”不准领养。在抱走孩子前,领养人得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登记真实的领养信息。之后,这些领养信息应该是反馈给了江浙一带的福利院,因为很多领养家庭后来都收到了对方的来信。不过,信中只告知了孩子的出生年月,以便于给孩子申报户口,其他有助于孩子将来寻亲的信息则一无所有。

  就这样,这些没有确切来处的“上海孤儿”从此扎根河洛大地,成为了一代特殊的“河洛郎”。尽管洛阳当年是新兴的重工业城市,但也受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少人同样挣扎在温饱线上,只不过困难的整体程度比江浙一带稍轻而已。在这种状况下,很多领养人当年都是勒紧裤腰带,挤出自己的口粮,含辛茹苦地养活了“上海孤儿”。

  “人家这么远来给咱当闺女,咱一定要善待她。”“洛阳寻亲团”成员符柯红的养祖母当年经常这样告诉一家人。每次想起这句话,符柯红就不由得热泪盈眶。

  “洛阳是我们的再生之地,养父母对我们有活命之恩,这是天大的恩情,让我们永远感激。”闫遂斌动情地说,与江浙一带幸存的许多同龄人相比,洛阳“上海孤儿”无疑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仅被养父母视若己出地抚养成人,而且很多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今天,他们都已到了四五十岁的年纪,从事着教师、工人、医生等不同职业,为洛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思亲之心常人无法想象

  至1964年,我国粮食短缺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孤儿送养工作相应停止。此后时势渐转,劫后余生的人们开始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当年被遗弃的孩子。

  据传有一对温州夫妇在洛阳举办第一届牡丹花会时就来洛阳寻找女儿,以后每届牡丹花会,这对夫妇必定到场,希望能在人海中找到自己失散的亲人。有些老人甚至在临终前还挂着泪水嘱咐子女,一定要找到当年被送走的小妹妹。

  1980年后,渐渐得知身世的“上海孤儿”们,也从全国各地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寻亲之旅。

  闫遂斌说,生活在洛阳的很多“上海孤儿”,在青少年时代就隐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的是养父母或亲友无意中说漏了嘴的,有的是自己偶然发现了当年被抱养的蛛丝马迹,但他们害怕养父母生气和伤心,不敢直接向养父母求证,只能小心翼翼地向其他亲友打听,有的甚至隐忍到养父母一方或双双去世后,才开始求证自己的身世。当然,也有养父(母)在去世前主动向他们告知了真相。

  “不可否认,我们是吃洛阳饭长大的,但来自生命本身的亲情血脉不可更改。尽管我们不缺少衣食,也不缺少慈爱,但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孩子后,缺憾和失落还是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心灵。直到我们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儿女,我们还是渴望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亲生父母长得什么样?家里还有几位兄弟姐妹?……”

  闫遂斌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我追问的时光中,很多“上海孤儿”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伤害,那种想找到亲生父母的心情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于是,一些人在养父(母)去世或者取得他们的同意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亲之路。

  “寻亲,不代表我们忘却了养父母的恩情,与之相反,在知道事情真相后,我们更加感念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闫遂斌由衷地说。

  寻亲之路异常艰难曲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洛阳个别“上海孤儿”已经开始前往江浙一带寻亲,最初的寻亲活动都是单独行动,因为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洛阳有多少人与自己的命运相同。至2000年,这些经历相似的“上海孤儿”怀着一种天然的感情走到了一起,自发结成了“洛阳寻亲团”。与此同时,分布于洛阳各县的“上海孤儿”也相继在当地组建了“寻亲团”。

  这些年来,“洛阳寻亲团”不断有新成员加入,前后累计达三四百人,仅目前经常活动的成员就有五六十人。每当江浙一带举办寻亲会,成员们都会组团前去寻亲。除了这种“赶场式”的寻亲,成员们平时还经常交流寻亲信息,并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的“寻亲团”互通有无。每次逢年过节,成员们都会相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彼此温暖。

  然而数十年来,在不知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之后,寻亲成功的洛阳“上海孤儿”不过寥寥十五六人。

  闫遂斌分析说,一是因为现有的各种寻亲活动大多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二是当年的送养资料留存太少,而他们当时的年纪太小,掌握的有价值信息很少;三是他们的亲生父母或已去世,或存有愧疚心理,没有出面寻找当年被送养的孩子,其子女也出于“家产被分”等担心,对此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导致了以往的寻亲活动中寻亲者与认亲者人数上的不对等。

  在一次次的寻亲失败后,一些人渐渐灰心失望了,不得不选择放弃。当然,这是一个相当痛苦的决定。每当走上街头,望着别人母子情深、姐妹情深的场景时,他们却独自站在角落里潸然泪下。

  希望之火再一次被点燃

  “是晚报重新点燃了我们寻亲的希望!”闫遂斌说,这些天,除了“洛阳寻亲团”原有成员外,还有四五十名从前不相识的新成员报名寻亲。大家从晚报的报道中了解到,即将在江苏南京、宜兴、无锡、泰州4个城市举办的大型寻亲会,获得了江苏省有关部门和国内很多媒体的关注,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寻亲会,到时会有更多的认亲者出现在活动现场,所以他们寻亲成功大有希望。

  闫遂斌说,我们这些“上海孤儿”都很理解亲生父母当年送走我们的苦衷,甚至感激他们当年的这一举动让我们活下命来。如今,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在洛阳生活得很好,寻亲只是为了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扑到她的怀里,亲亲热热地叫一声‘妈’,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这是“洛阳寻亲团”一名成员的原话,许多已经为人父母的“上海孤儿”都有着这样痴心的愿望。在朝着这个心愿努力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发生过怎样的感人故事?

  (敬请关注下期报道)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