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繁花似锦满城春·第26届洛阳牡丹花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来这儿逛,我们真开心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4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昨日,本报记者和牡丹志愿者带领20余名贫困残疾人、农村失聪儿童和独居老人等到中国国花园游园赏牡丹,这些特殊游客说——
来这儿逛,我们真开心啊!
  洛阳牡丹甲天下,作为一名洛阳人,观赏国色天香的牡丹应该不是难事儿。可偏偏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生在洛阳、长在洛阳,却因为贫穷、残疾等原因,很少或根本没看过牡丹。昨日,本报记者带领20余名贫困残疾人、农村失聪儿童和独居老人等,来到中国国花园游园赏牡丹。

  牡丹志愿者听说后也前来帮忙,他们搀扶残疾人,抱起失聪儿童,替老人推轮椅,留下故事一串串……

  赏牡丹,一条腿走路也不累

  “这花可有点儿假了,真牡丹哪有那么大?”在中国国花园门口,张永峰一手拄着单拐,一手指着小摊上销售的假牡丹花笑着说,“我在路边看见过牡丹花,可没这么大!”可是20分钟后,当张永峰看见国花园内的牡丹时,他惊呆了:“哎呀,这比外面小摊上卖的假牡丹还大呢!”

  张永峰今年32岁,是一家医院的针灸按摩师,因为一条腿被截肢,他必须依靠拐杖行走。他曾参加过几届全国残运会,获得过两块游泳比赛的银牌,但由于行动不便,平时他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除了医院和家之外,张永峰很少去别的地方,更别提去公园里看牡丹了。

  听说本报组织志愿者带他们赏牡丹,张永峰特别高兴,看到那么多美丽的牡丹花,他激动不已。

  和张永峰一样,51岁的赵彦龙也拄着单拐,两人自然就结为伙伴一起赏花。

  由于前两天下了大雨,我们开始还担心牡丹开得不好,到现场一看,原来雨后的牡丹更美。刚入园不久,赵彦龙就发现了一朵牡丹花,他是那么兴奋,拄着拐杖竟然“跑”了起来。赶到花池边,他指着绿叶丛中一朵牡丹说:“跟画儿里的牡丹一样,花瓣中间颜色重,越往外颜色越淡,我以为是人们故意画出来的,原来是真的啊!”

  张永峰也跟上去看,只见大片的绿叶中,一朵还没有凋谢的牡丹半垂着头,粉色花瓣越靠边缘颜色越淡,他感慨道:“原来,牡丹真长这样,那些画家画得还真像。”一朵花给两人都带来了惊喜,于是他们走得更快了,志愿者“国花牡丹”告诉他们,再往东还有大片的牡丹呢。

  果然,在一片遮阳棚下,成片的红牡丹、粉牡丹、白牡丹、黄牡丹和黑牡丹正在盛开。张永峰看花了眼,说:“以前,我光知道‘花大盈盘’是个夸张的词,没想到这花还真跟盘子一样大。”赵彦龙则已经陶醉得感叹起来:“真羡慕这里的鸟啊,住在这么美的地方,我光是进来转一趟,心情就好得不得了!”

  赵彦龙并不像张永峰那样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他经常骑着电动三轮车出门,但他还是不敢进公园,他说:“公园里人多啊,人多的地方我都不敢去。”

  一阵风吹过,牡丹花香扑面而来,赵彦龙忍不住凑近了要仔细闻闻牡丹花的香味,等他抬起头时,站在一边的张永峰哈哈笑了起来。原来,赵彦龙凑得太近,沾了一嘴鹅黄色的花粉。

  机会如此难得,两人借来志愿者的相机,互相拍照留念(图①)。在返回的路上,他们看着已经逛过的地方还是赞不绝口。虽然都拄着拐杖,两人却在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上走得很快,每到一个花池边都要流连好半天。

  由于怕两人累着,志愿者曾“强迫”他们坐下休息。可就在休息的那段时间里,张永峰也没有停下来,他跑到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挨个摊位欣赏起来。游园活动结束时,我们都觉得有些疲惫了,张永峰和赵彦龙却说:“不累,来这儿逛,我们真开心啊,一点儿都不累。” (记者 杨文静 通讯员 武善成)

  说牡丹,他们发音很标准

  “孩子们,跟我读‘牡——丹——花’!”昨日上午,我们到中国国花园门口时,李鲜会老师正在认真地教几个失聪儿童学发音。李老师说,这几个孩子都来自农村,从没见过牡丹,也不会说“牡丹花”三个字,她希望此次游园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更能让孩子们多学一些知识。

  来游园的5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是13岁的白莹莹。小姑娘长得白白净净,有点儿像洋娃娃,虽然戴着助听器,她却不能和别人正常交流。

  李老师告诉我们,白莹莹家住宜阳,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莹莹一直没配助听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目前,她的认知能力只相当于七八岁的孩子。她没见过香蕉,有一次,好心人送给她一根香蕉,她没剥皮就吃了起来。

  虽然莹莹认知能力差,但一路上她仍表现得很出色。她一边赏花一边照顾4岁的失聪儿童侯凯明。孩子们走到水池边,跟老师学会了“喷泉”的发音;走到凉亭内,学会了“凉亭”的发音;看到牡丹,他们却面面相觑,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李老师忙蹲到花丛边,教他们说:“这就是‘牡——丹——花’,跟我读一遍!孩子们跟李老师读了一遍,准确的发音让周围的游人和园丁都鼓起掌来。孩子们似乎得到了鼓励,轻轻地摸了一下牡丹花(图②),捡起被雨水打落的花瓣,用眼神向李老师询问。“这是‘花——瓣’”李老师说。“花——瓣。”孩子们跟着读。

  硕大的牡丹花艳丽异常,一朵朵像孩子的笑脸,热热闹闹地簇拥着在花丛中穿梭的游人,而白莹莹、侯凯明等几个失聪孩子却异常沉默。因为他们不会说话,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心思,但从她们偶尔露出的笑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是如此渴望接触外界、感受社会生活。

  李老师说,这些孩子家庭都比较贫困,父母能供他们学语言已属不易,一些家长来看孩子,宁愿从火车站步行到玻璃厂南路附近的学校,也不愿花钱乘坐公交车,因为省下的钱可以买一块助听器电池让孩子用一个星期。所以,家长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带孩子去感知这个世界。而失聪儿童学说话的最佳时间只有两三年,学校只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教孩子说话上,老师们的一举一动也都以教孩子发音为目的,孩子们几乎没有课外活动,也不接触外界,很多东西他们只能通过图片来认识。因此,失聪的孩子认知能力普遍较差,这次带来的几个孩子还是比较优秀的。

  11时许,我们开始返回,孩子们脸上露出恋恋不舍的表情,他们时不时捡一些花瓣,准备带给其他同学。游园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已经会说“牡丹花”、“花瓣”、“花蕊”、“花骨朵”等词语,他们还挥挥手向一路上照顾他们的牡丹志愿者说:“谢谢叔叔、阿姨带我们看牡丹花。”             (记者 吕玲玲)

  花园内 九旬老太游兴浓

  昨日9时许,中国国花园门前迎来一批特殊的游客。他们当中,最大的92岁,最小的66岁,都是住在市福乐门老年公寓的老人。在牡丹志愿者和本报记者的陪同下,她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游园活动。

  昨日早晨,天空阴沉沉的,还不时飘落零星的雨滴,可是这丝毫没有影响老人们欣赏牡丹的快乐心情。王祖英老太太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她虽两鬓雪白,面容清瘦,却耳聪目明,尤其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此刻正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好似一个闯进游乐场里的儿童。

  进入国花园西门,沿着园内小路逶迤东行,王祖英老太太不断赞叹道:“这是什么品种的牡丹花呀?哦,是醉西施呀,多好听的名字!旁边的那种花,我认识,是芍药吧!”王祖英老太太酷爱养花弄草,芍药、茉莉、月季、牡丹、七里香等都是她家的“常客”。搬进老年公寓前,她家的窗台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盛开的鲜花。老人说,到了七里香开花的时节,整个院子都弥漫着浓郁的花香,那感觉就像是在世外桃源。

  看着眼前的美景,老人不禁回忆起往日的艰辛。王祖英老人祖籍辉县,出生于一个长工家庭,6岁时父母双亡,姊妹五人死的死送人的送人。后来,她嫁给一个士兵。上个世纪40年代初,黄河以北沦入日寇之手,她随丈夫举家迁到洛阳,从那以后,她就没有离开过洛阳。26岁那年,丈夫病故,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5个儿子长大,如今她们家已是四世同堂。近几年,老人年岁大了,大儿子也已75岁高龄,为了不给家里添麻烦,她搬到了老年公寓,跟几个老姐妹一起居住。平日里,大家有说有笑,分外开心。

  扶着拐杖,老人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她说,要不是去年她摔伤了腿,这拐杖压根儿派不上用场。“王奶奶,您那个时候裹脚吗?”看到老人一双小脚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记者好奇地问。“家里穷,只裹了半年,就实在买不起裹脚布了。亏得当时没缠足,现在走路多方便。可当时还怕嫁不出去呢!”说到这里,老人呵呵笑了起来。

  说话间,一行人来到国花园的中央。看到那些种在露天花圃里的牡丹花被风雨摧残得有些憔悴,爱花的老人不禁流露出惋惜和爱怜之情。她喃喃地说:“这雨啊,有点儿无情了!”随后,看到遮阳棚下一丛丛一簇簇的牡丹花刚吐露芬芳,她的情绪一下子又高涨起来。她挣开牡丹志愿者沈锐新搀扶的双手,快步穿梭于花海中,一会儿托起“皇嘉门”(牡丹品种)闻闻,一会儿凑到“初日”跟前嗅嗅(图③)。看见记者举起相机,老人高兴地揽着牡丹花摆起了POSE。“走了大半天,您好歹坐下来歇会儿!”担心老人累着,志愿者沈克奇推着轮椅跟了一路。“哎呀,我一点儿都不累,看见这些花啊,我觉得整个人都变轻松了,好像年轻了好几岁!”丢下这句话,老人兀自拄着拐杖,走到一丛“锦艳”跟前欣赏起来,那专注的神情就像在和牡丹花进行交流一样。

  10时40分前后,太阳从云层里探出笑脸来,娇艳的牡丹花又被镀上了一层别样的光彩。站在煦暖的阳光里,王祖英老人感叹道,4年前,她曾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国花园,当时园内并没有牡丹花。不曾想,如今这里已是牡丹花的海洋。她说,人上了年纪后就不愿给别人添麻烦。一年前的春天,她和别人闲聊时曾念叨,不知余生还有没有机会到牡丹园里瞧瞧,没想到在洛阳晚报的帮助下,自己这么快就实现了心愿。

  牡丹志愿者“美丽心情”听了王祖英老太太的感叹,拉着她的手说:“王奶奶,您要多保重身体,咱们以后每年都来看牡丹。等您100岁生日时,咱们在这里摆寿宴!”(记者 孟山)

  记者 李卫超 王振华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