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团中,有一个29岁的年轻人潘炎,他是为实现父亲潘礼强的遗愿而下江南寻亲的。
父亲曾南下寻亲
1954年年底,1岁多的潘礼强被洛阳谷水一户人家收养。
8年后的1962年,他把寄到家里的一封信交给父亲,父亲如同被针扎一般,连信封都没拆开,就把信扔进了炉灶。看着这封从南方寄来的信慢慢化为灰烬,他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潘礼强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怀疑,并开始询问父亲。但是,父亲回答他的,只是那张严肃得可怕的脸以及长时间的沉默。
这些往事,都是李秀英1975年和潘礼强结婚后听他说起的。他常念叨:“长这么大,我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知道是谁,活着还有什么劲儿!”
1988年,李秀英曾陪潘礼强到镇江寻过一次亲。那时,他们手中的线索只有潘礼强记下的信封上“江苏省镇江市棉纺厂”几个字。那个厂里的老工人说:“那家人曾经在这儿住,但现在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虽然回来后潘礼强没再提寻亲的事儿,但李秀英能看出来,丈夫寻亲的想法并未打消。
父亲遗愿压心头
潘炎是家中最小的儿子,自打懂事起,他就觉得父亲似乎有什么苦衷。
后来,母亲李秀英向他讲了父亲的身世。谜底揭开了,潘炎心中也埋下了长大后帮父亲寻亲的种子。
可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2004年夏天,潘炎参加工作不久,父亲就因肝癌住院了。10月,51岁的潘礼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悲伤的母亲告诉潘炎,由于病发突然,父亲住院后精神恍惚,但几乎每天都会机械地自言自语:“真是遗憾呀,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这种遗憾一直持续到他弥留之际。
如今要实现愿望
如今,李秀英和潘炎都在谷水附近做生意,一家人过着红火的日子。只是,潘礼强的遗愿如同一块大石头,始终压在母子二人的心头。
本月17日,潘炎在本报2版上看到《寻亲江苏 莫失良机》一文后,立即和母亲商量参加寻亲团,早日找到父亲的家人。
可是,两人为谁去寻亲争执起来。最初,李秀英决定带着丈夫的资料去,可潘炎考虑再三,还是说服母亲由自己来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是让我担起寻亲的责任吧,我寻找的不也就是我的家人吗?”
“他很可怜。”讲起丈夫,泪花在李秀英眼里闪动,“可以说,他这辈子没想过别的,只想弄清自己的身世。就是这个愿望,他也没能在有生之年实现。”
即将出发的潘炎没有那么多的感慨,他的话里多了几分坚定:“我想,不管这次去南方寻亲结果如何,我都会尽全力的。爸爸,你的在天之灵也给我一些鼓励和指点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