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预防接种,健康的保障”。
本周,记者在医院看到,出生不到24小时的小宝宝们正在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专家提醒各位家长,了解孩子在接种疫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更有利于科学配合预防接种,提高孩子的健康保障。
勇敢宝宝上镜:打针不哭
2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产一科的儿童洗澡室。在一张矩形工作台上,十几个襁褓中的小家伙一字排开等待洗澡。
一个男婴正在淋浴喷头下享受如雨雾般轻柔的沐浴,这个小家伙是21日下午出生的。护士长帮小家伙擦干身体,以轻柔熟练的手法,分别迅速在他两个小胳膊上注射了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第一针下去,小家伙发出响亮的啼哭声,打第二针时,或许是护士长“做上镜乖宝宝”的鼓励起了作用,小家伙非常勇敢,居然不哭不闹。
该院产一科护士长程艾敏告诉记者,按照国家规定,医院对健康的新生儿在其出生后24小时内,免费接种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和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乙肝疫苗,并出具《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证》,凭此证于出生后一个月内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理预防接种证,接受系统的预防接种。对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儿,由中心新生儿科于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待体重增加至2500克后,到当地疾控中心补种卡介苗。对出生后患病的新生儿,疾病治愈后,到当地疾控中心补种上述两种疫苗。
可能出现的过敏症状
城市中,每个人都打过预防针,尤其在婴儿期施打预防针的次数更多。尽管绝大多数预防接种的情况是比较安全的,但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可能出现非正常反应,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儿科副主任医师张云玲对此做了大致介绍。
全身性反应。有些儿童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或几天内会出现全身性反应,多为发热、头痛、恶心、腹泻等症状。有少数儿童可出现全身性皮疹,皮疹临床表现多样化,但以荨麻疹最为常见,如发现出血性皮疹、过敏性紫癜等,则应马上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局部反应。接种后局部反应要比全身反应多见,轻症者多为接种疫苗24小时后,在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现象,局部反应重症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首先是接种局部出现红肿现象,并逐渐扩大,皮肤发亮、发紫、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呈吠鸣音等。张大夫说,一旦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送医院。
晕针是接打疫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敏症状,是由于被接种者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造成暂时性脑缺血,从而引起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多发生在受种者空腹、过度疲劳及空气污浊、天气闷热时,特别是性格脆弱的儿童和青少年最容易发生晕针,具体表现为先紧张、面色苍白、出虚汗,继而失去知觉,小便失禁,个体晕针表现程度可有不同。
儿童预防接种八不宜
张大夫介绍,出现以下8种情况的儿童是不宜接种的:体温超过37.5℃的发热儿童;患牛皮癣、皮肤感染、严重皮炎、湿疹的儿童;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活动性结核病的儿童;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儿童;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过敏体质及患哮喘、荨麻疹的儿童;正在腹泻的儿童以及腋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儿童。
张大夫解释说,儿童身体出现以上症状时,机体免疫系统已经出现问题,如果再接种疫苗,免疫系统无法正常产生抵抗某种疾病的抗体,无法达到预期的预防效果,因此,要到症状痊愈消失后一定时间内,再进行补种。
照顾好打过预防针的孩子
对一些常见的预防接种过敏情况,张云玲大夫给出了一些指导意见。
注射了卡介苗的宝宝,注射部位可以照常沐浴,如果有脓泡或溃烂时,不必擦药或包扎。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只须擦干并且保持干燥。腋下淋巴结肿大如果直径超过一厘米,应至医院检查。
注射肝炎类疫苗后,孩子可能出现轻微发烧,通常按照一般发烧处理即可。
说到百白破三合一疫苗,张大夫说,这是反应最激烈而且频率最高的疫苗。幼儿接种后,可以轻揉几下,如果有些许红肿可先用热毛巾热敷,多喝开水,如果发烧肛温超过38.5度,需遵医嘱用药,但如果发烧超过39.5度则要立即送医院。
孩子服用小儿麻痹疫苗,前后半小时内不要进食,以增加疫苗在体内繁殖效果,如果有神经方面的症状,如四肢麻痹无力、痉挛等应速送医。
注射了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后,应让孩子多喝开水,少出入公共场所,避免感冒,如果在注射后一二天就有发烧,应立刻就医诊治。
张大夫提醒各位家长,打过预防针要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通常暂时不要洗澡。对于小孩发生轻微过敏反应,只要好好照料,很快就会好的,不必过分担心。认真对待可能出现的接种异常反应,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