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在采集寻亲人员的血样,用于建立DNA资料库。 |
|
本报特派记者 邓德洪 杨海彤 李喆 文/图 发自江苏南京
“懂事起,孤独时,妈妈在哪里?相思痛,泪如雨,爸爸在哪里?求上苍,苦寻觅,亲人在哪里?风里来,雾里去,故乡在哪里……”
一首朴实无华却声声泣血的《孤儿之歌》,昨日上午在南京市青春剧场唱响,“2008梦回江南大型寻亲会”就此拉开帷幕。当天,感人的场面一个接着一个,但结果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些字眼是我们心窝里的伤口”
昨日8时30分,寻亲会尚未正式开场,各地孤儿和认亲家属已如潮水般涌向青春剧场,粗略一数,至少在千人以上。
在剧场入口外的大厅内,早已拉起了一根根细绳,上面挂满了塑封好的寻亲资料,一眼望去,横竖高低,重重叠叠,宛如细密的蛛网,令人眼花缭乱。
在一张张寻亲资料上,“血浓于水寻亲人”等字眼频频闪现,有的还被特意写成了大红色,字体硕大而醒目。“这些字眼,就是我们心窝里的伤口啊……”一位“上海孤儿”如是说。
“洛阳寻亲团”40名成员也进入了会场。我们发现,除了本报跟踪报道的“洛阳寻亲团”外,还有一些单独或自行组团而来的,其中仅“嵩县寻亲团”就达15人,算起来,洛阳寻亲人员将近百人。
“能再看儿子一眼,死也瞑目”
昨日9时许,寻亲会正式开场。
所有的“上海孤儿”自觉地坐在单号排的椅子上,空出双号排的椅子,留作一条通道,方便认亲者过往。接下来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幕:这些早已成年的孤儿将寻亲资料举在胸前,而认亲者则顺着通道依次走过他们身前,一个一个地打量过去;孤儿们大多默不作声,只用一种近似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从身边走过的一个个认亲者,希望盼望已久的亲人的出现;而认亲者的眼神里同样充满了期待,他们不时会停在某个孤儿面前询问几句,在得到孤儿的回答后,点头、摇头,面带失望地继续往前走……
今年73岁的南京老人陈孝和已是满头白发,他用颤抖的双手举着一块写有“寻儿子”的大红布,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老迈的双腿。“昆昆,你在不在……”老人喃喃地喊着儿子当年的乳名,还没走出几步,泪水就在满脸的皱纹间流淌,再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陪着他来认亲的女儿此时也是声泪俱下,朝着人群漫无方向地哭喊道:“哥,你到底在哪里呀?咱爸常说‘只要在我有生之年再看儿子一眼,我死也瞑目了’……”父女俩痛哭的场景,感染了周围很多人。
“这个洛阳闺女跟我长得真像”
悲伤的泪水让人心酸,喜悦的泪水则让人欣慰。寻亲会首日,经过对当年的信物、生理特征作对比,一些“上海孤儿”惊喜地找到了“疑似亲人”,双方抱头痛哭、互相为对方拭泪的场景,令周围人也同样笑中带泪——只要再顺利通过DNA鉴定,他们就是在失散半个世纪后重逢的亲人了!
类似的好消息也出现在了洛阳寻亲人员当中。
“洛阳的马春花在哪?南京的高女士在找妹妹,很有可能是你!”昨日10时,主持人的一声高喊令静坐许久的马春花激动不已。原来,马春花的寻亲资料在本报联动媒体——南京《金陵晚报》事先刊登后,家住南京的高女士一眼就发现:“这个两眉中间有一块疤痕的洛阳女子,跟母亲长得真像,她会不会就是自己的妹妹?”
双方一见面,高女士就亲热地拉着马春花的手打量个不停:“像、真像!我妈也是白皮肤、黄头发,以前常听她说,小妹妹的脸上有烫伤后留下的疤痕,简直太像了!”
洛阳“上海孤儿”王晶晶同样幸运。当天上午,她就在会场内发现了一位前来认亲的老太太跟自己长得特别像,到中午休场时,老太太堵在剧场门口,挨个打量出来的人,终于也在人群中发现了她。
“眼睛、鼻子、脸型……这个洛阳闺女跟我长得真像!”老太太就此认准了王晶晶。但双方一比对,老太太当年送出的二女儿出生于1961年,但王晶晶听养父说自己是出生于1958年左右。老太太没有泄气:“有一方记错了也不一定……我以前也找过两个,她们都没你跟我长得像……”这时,许多人都围了过来,都说这两人长得真像,建议他们也去做个DNA鉴定。
洛阳“上海孤儿”李晓兰这回因故没有赶赴江苏寻亲会,但她的寻亲资料被“洛阳寻亲团”团长闫遂斌带到了会场,结果很快被从安徽来认亲的张克广认定为“妹妹”。“李晓兰的寻亲资料里说,在她幼年的记忆中,家门口有好大一片竹林,我家门前就有竹林啊……”张克广激动地向闫遂斌要走了李晓兰的电话号码。
“爹、娘,求你们来找找孩儿吧”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与那些找到“疑似亲人”的“上海孤儿”相比,“洛阳寻亲团”中出生于1965年左右的人昨天受到了“冷落”——当天的认亲者大多是寻找1958年左右出生的孤儿,而其他年龄段的孤儿几乎无人问津。
下午快要散场时,这些“60后”的孤儿们依旧坐在椅子上,脸上看不到任何表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泪一滴一滴地流了出来。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爆发情绪的人,竟是出生于1967年的刘大刚。这个正值壮年、生活富裕的“上海孤儿”,来时一路上都在和大家开玩笑,但在被来来往往的认亲者“冷落”了整整一天后,他的眼泪终于大颗大颗地掉落,最终变成了歇斯底里的哭喊:
“爹、娘,不管你们当初为什么抛下我,我一点不责怪你们!孩子们千里迢迢来找你们,求你们来找找孩儿吧,孩儿只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孩儿只想向你们磕几个头……”
刘大刚的哭喊,引来了身边一些同病相怜者的啜泣,悲伤的情绪越来越蔓延。其他寻亲人员赶紧安慰他们:“坚持住,这才第一天,希望总是会有的!”
希望到底有没有?未来几天,洛阳寻亲人员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最终有几人能够寻亲成功?敬请关注下期报道。
(文中的洛阳寻亲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