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9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慈母多辛劳 寒门出文魁
广告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30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匾额背后的故事
慈母多辛劳 寒门出文魁
记者 陈运团
  报牌
  “文魁”匾额
  记者 陈占举 实习生 赵俊善 摄

  匾额状况

  “文魁”匾长170厘米,宽84厘米,上款为“钦命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都督军务兼理河东河道、本科监临张,钦命河南大主考、翰林院编修景,钦命河南大主考、刑部员外郎定,为恩正并科中式第十八名举人李西铭立”,下款为“光绪二十八年嘉平月谷旦”。匾文楷书阴刻,题款楷书阳刻,无框,匾面四周雕刻多种吉祥纹饰及“五福捧寿”图案。

  “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报牌是一种特殊形制的牌匾,又称仪仗牌,竖式,上部长方形,下有一柄,上下一体,手举所用,通高132厘米,牌面刷朱红色,文字楷书,剔边阳刻。

  专家评析

  “文魁”匾额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报牌雕制精细,虽然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保存完整,是研究清末科举制度、礼仪民俗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说起这些文物,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不由得发出感叹,深为我市群众注重文物保护、支持河洛文化研究展示的优良传统而高兴。

  几年前,全国掀起“百年文物”征集行动后,他们到偃师市缑氏镇扒头村调查,意外得知一李姓人家保存有清代“文魁”匾额。前去寻访,主人以诚相待,坦言家中还有许多祖传物。四处翻找,他们取出的东西让人大吃一惊:匾额1块,报牌2块,造型别致、用材讲究的湘妃竹桌椅1套,寿屏8轴,特别是其中的寿屏,每轴宽50厘米,高190厘米,红缎金字,用绿底碎黄花锦绫装裱,是民国3年(公元1914年)李西铭母亲八旬寿诞、李西铭孙子成婚典礼合并举行时亲友前来恭贺敬献的。这户人家还同意文物部门征集、借展这些东西。

  仔细阅读寿屏上的颂词,同时访问村中诸多老先生,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终于被一点点挖掘出来。

  李西铭,字石渠,幼时家境十分贫寒,父亲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长年在外漂泊,只能靠给人书写信函、文章来赚得一些散碎银子。他的母亲王氏贤淑孝顺,坚强的她纺织卖布补贴家用,殷勤伺候公婆。对年幼的儿子李西铭,王氏像欧阳修之母一样严加教育,并四处奔走为其寻找名师。小小年纪的李西铭就能熟诵四书五经。

  长大以后,像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李西铭开始踏上科举之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全国各地最令人关注的一项重大活动。其中,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各省统一时间、统一考试大纲,通常在子、卯、午、酉年进行,因为考试时间一般在农历八月,又称“秋闱”、“秋试”等,也叫“大比”。清代每逢皇帝登基、寿诞等重大喜庆年份还特别举行乡试,称为“乡试恩科”。清代中期以后,各省的乡试竞争尤其激烈,甚至有过100∶1的录取率。

  到了李西铭参加乡试的时候,科举制已成强弩之末,呈现出混乱、衰落的迹象。1900年,因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事件,全国各地的乡试未能如期举行。

  1901年(农历辛丑年)补行庚子恩科乡试,由于各地动荡的形势仍未彻底好转,仅有甘肃、广东等5省举行。1902年,顺天、江南、河南等12省被中断的乡试终于得以继续,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李西铭就是在这一年的河南乡试中一展才华,以第18名的优异成绩考中举人。1903年,末科乡试在风雨飘摇中匆匆考完,绵延长达1300余年的中国科举制就在两年后被最终废止。

  李西铭中举后,清帝派往河南监督该科乡试的高官张某和主考官景某、定某为其立“文魁”匾额,以表彰其卓越的文章才学。

  另据《偃师教育志》记载,李西铭随后曾出任知县,同时还为各地众多学子讲解经义,备受赞誉。

  匾额是洛阳重要的历史瑰宝。为了充分挖掘匾额的价值,加强匾额的保护,展示和弘扬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本报联合市民俗博物馆推出了“匾额背后的故事”栏目。如果您的单位、您的故乡、您的家中存有历代珍贵匾额,请与我们联系,本栏目热线电话为66778866、13503797759。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