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日,几位法国人在欧贝维利耶市街头分发援助汶川灾区的宣传材料。 (新华社发) |
| 18日晚,在日本东京,几名中国留学生点燃蜡烛,为“5·12”汶川地震遇难者默哀。 (新华社发) |
|
据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大自然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便足以摧毁人类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建设起来的家园。然而,面对大自然的“无常”,人类并没有屈服。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全人类共同书写出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开启智慧与大自然周旋赛跑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专家科克伦在谈到抗灾经验时说,灾害就像疾病一样,防范永远胜过治疗。包括地震在内的许多自然灾害根本无法阻止,但通过有效预防可以大大减少损失。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恶劣的地质条件让日本人积累了丰富的地震预警和防灾经验。目前,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能够在破坏力大的地震横波到来前几秒至几十秒监测出地震的震源、震级,并向各机构和居民发出警报。在2007年7月日本新潟县中越海域地震中,这套系统初战告捷,发挥了良好作用。
巴基斯坦2005年曾发生强烈地震,造成7.3万人死亡,受灾人口超过350万人。巴基斯坦国家减灾局主席法鲁克说,巴基斯坦在这次地震后获得许多经验,其中包括撤离不适合居住地区,进行异地重建。此外,在所有新建房屋的选址上,都要征求专家的意见,房屋设计和建设也必须有专家严格把关。
在房屋建筑方面,日本的《建筑基准法》也有明确规定,要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
科克伦说,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科学知识在灾害预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人类充分开启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与大自然周旋,就能在与大自然的赛跑中赢得时间,减少损失。
利用科学与灾害抗争
一旦灾害发生,最重要的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与灾害进行斗争。科克伦说,在大地震发生后,首要的工作是搜寻幸存者,其次是救治伤员,并向幸存者紧急提供生活必需的帐篷、衣物、食品、饮用水等物品。此外,地震灾害会造成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水污染及传染病等次生灾害,对此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防范。
英《独立报》日前发表文章说,一场自然灾害降临世界的某个偏远地区。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救援人员需要迅速、准确、详细地了解灾区的新情况。换句话说,他们需要一幅新的地图。如今,一系列新技术给绘图工作带来了巨变,在灾难发生后的几分钟之内,一套国际工作系统就能启动,对紧急状况进行定位和评估,并开始勘测灾难造成的影响。
关于科学搜救,美国一位专家说,搜救是一种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搜救人员不但能够确定幸存者的位置,还要能把他们救出来,并保证自己不受伤,这需要有专业技术和受过训练。
毫无疑问,讲究科学方法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巨大法宝。
团结互助创造奇迹
科克伦说,由于救援行动规模巨大,政府应负责总指挥,并负责调动资源,如军队等,而民间救援组织的工作则主要是在现场进行直接救助。救灾经验表明,政府和民间组织间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此外,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伊朗地处活跃的地震带上,是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当地震发生后,伊朗当地各救援组织会立即投入抗震救灾,供血部门也马上呼吁人们积极献血。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会酌情呼吁国际社会进行人道主义援助,邀请国际救援队前来参加救灾。
曾经参加过巴基斯坦强震抗灾的法鲁克说,2005年强烈地震后,巴受灾地区700多个医疗机构仅有一家幸存。在此紧急关头,巴基斯坦特别欢迎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参加救援。他说,目前,巴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灾区85%的住房已经开始动工,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完工。
由此可见,只要全人类团结互助,在自然灾害面前永不言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各种奇迹,在大自然中傲然屹立。
(综合本社驻日内瓦、东京、伊斯兰堡、雅加达、德黑兰、洛杉矶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