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地震中失去家园、失去双亲的孩子,连日来,社会各界为他们捐款、捐物的爱心喷涌,令人感动。但是,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更需要的是持续不断、切实负起责任的关爱。面对孤儿,我们在慷慨解囊之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对一个孩子而言,失去父母的打击可能比大地震来得更可怕,更长久,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的生活、上学、就业等将可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因而,让孤儿们健康成长,不是一个随便说出的口号,更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举。其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可能比在震后的废墟上重建高楼大厦更为复杂,更加艰难。
在震后灾区,一个3岁的孤儿逢人就叫“爸爸妈妈”,场景令人为之动容。没有了亲生父母的呵护,他们更加需要全社会的呵护。“这些孩子们已经失去了母亲,但绝不能让他们失去母爱!”这是一位母亲发出的呼吁。无情的大地震使本来生活在父母怀抱里的孩子一时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们的成长需要金钱,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同样需要精神上的爱,来自社会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爱,绵延不断、发自内心的爱。
到目前为止,这场大地震到底会导致多少孤儿,还是一个未知数,把这些孤儿培养到18周岁到底要花多少费用,更是一个未知数。一家企业在抗震救灾一线宣布,为了让所有在此次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健康成长,该企业将全面承担这些孩子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这是一个承诺,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每一个做父母的没有不关爱自己孩子成长的。孤儿和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既要身体健康,又要心理健康。灾难过后,孤儿们无论被国家集中抚养,还是被社会人士领养,形式可能不同,但为他们创造温暖的成长环境,向他们倾注爱心却同样重要。当我们面对他们时,在慷慨解囊之后,我们能否真正做到视同己出,从日常生活抓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生活上无微不至关心,学习上认真负责管教,用爱心托起孤儿的未来,这是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更是对我们爱心的一种巨大考验。
面对在地震灾难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在慷慨解囊之后,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谢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