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4时许,从成都开来的一列火车缓缓地停靠在洛阳站站台前。火车上走下的6名身着绿色急救服的人被鲜花和掌声包围了——他们是河南洛阳正骨医院首批凯旋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员。
洛阳正骨折服四川同行
与出发时相比,该院副院长李无阴及其他5名凯旋的队员脸色蜡黄,有些憔悴。
是呀,他们确实太累了。繁重的任务从他们赴川下飞机的那一刻就接连而来——由于双流机场搬运工严重匮乏,14日18时许到达成都后,李无阴带领同事们主动当起了搬运工。面对重达近5吨的随行物品,在现场仅有4名专业搬运工的情况下,大家把它们搬下飞机,只用了十几分钟。
经过一夜简单休整,15日10时许,医疗队开赴资阳市。到达资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又称简阳市人民医院)后,来自正骨医院的10名医务人员连同其他医院的9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第五支队,在资阳市群众的夹道欢迎下,大家没顾上吃午饭,便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去。
该院临时搭建了4个病区,住着200名伤员。这些伤员主要来自绵竹市,以老人和妇女居多。很快,三大难题就摆在大家的面前:很多大夫都是由儿科、妇产科等抽调过来的;医院医疗器材严重不足;距离地震发生已有3天,大多数伤员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且部分伤员的伤口发生感染、溃烂。
时间就是生命!李无阴带领着小分队,就住在临时病房前的简易帐篷中,连夜为伤员进行手术。16日下午,价值13万余元的救援药品、器械也被空运至成都,并于当晚8时用到灾区病人身上。
临时医院没有手术定位系统,在手术和日常治疗过程中,正骨医院的医生们大量运用洛阳正骨的特色疗法,通过手法整复、器械固定等方法,让很多伤员避免了截肢的痛苦。此外,医疗队在查房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隔离一名患上急性坏疽的病人,避免了大规模院内感染的出现。这些,都让资阳当地的医生佩服不已。
治疗伤痛不忘抚慰心灵
在临时病房内住院的病人,有99%都没有家属陪护,而且,除了严重的身体伤痛外,大多数病人的精神状况也很不理想。
18日,一名名叫杜琼花(音)的骨盆骨折患者迎来了37岁的生日。经过商议,当地医院和正骨医院的医疗队员,连同部分志愿者在那一天将生日祝福送到她的面前。
蛋糕和鲜花,给病房内带来的艳丽的色彩,也带来了来自河南医疗队的真心祝福。病房内的所有病人都流下了眼泪,“寿星”更是泣不成声。“你们天天忙里忙外,有那么多治疗任务,还能记得给我过生日……真是……真是太……”
这句没有说完的话,包含了多少感激之情?!还有一个6岁的男孩儿,他大腿骨折,入院初期无法与其父母取得联系。为了止住小家伙的哭闹,医疗队员和志愿者买来小玩具、小零食,想尽各种办法,让小家伙顺利地接受了治疗。
灾区的种种见闻,让平日里练就了铁石心肠的大夫们,常常感到心头压着一块石头。这种悲伤,在哀悼日里爆发出来——当几十名护士在病房内点燃蜡烛时,泪水从很多人的眼眶里滚落而出。
“我们真的想再回去”
在这次救治过程中,洛阳正骨医院所在的医疗队共完成64台手术、13例手法整复以及170例清创换药。其中,带队副院长李无阴曾连续几天都是十几个小时不下手术台,累计接诊病人200余人。
在灾区的日子里,医疗队员们每天从6时许忙到次日凌晨1时前后,累了,坐在帐篷前歇歇;饿了,找出手术室里的压缩饼干和盒饭吃上两口。由于伤员需要不断照看,即使是这样简单的一顿“饭”,也没人说清楚他们得分几次才能吃完……
为了方便照看伤员,医疗队员住在病房附近的简易帐篷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是常有的事,频繁的余震、伤员情况的突然变化,也让大家寝食难安。
一天凌晨1时许,当地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余震,连帐篷内的衣柜都摇晃着“嘎嘎”作响。随行的宣传员张随山通知大家离开帐篷,可屋内准备休息的李无阴等人,竟全然没感觉到余震的发生……
由于当地天气湿热,多数医疗队员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即便如此,当省医疗队抽调队员前往条件更加恶劣的重灾区汶川县时,所有人都报了名。后在当地卫生部门的强烈要求下,李无阴带领5名队员留在简阳,其余队员则前往汶川参加大会战。
25日,留在简阳的6名队员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片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而其他5名队员,仍在成都和汶川等地参与救治和防疫工作。“我们不是不想回家,只是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李无阴揉了揉眼睛,用嘶哑的声音接着说:“如果有可能,我们真想再回去,替那些还在一线奋战的同志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