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释义:别人抛弃,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其涨价后再卖出牟取厚利,后来表示不跟别人趋同竞争,逆向思维和操作,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圭,名丹,战国时期周(即洛阳)人,曾担任魏国大臣,后以擅长经商而成巨富。
战国初,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国,推行改革,加强统治,采取了一项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好办法,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
白圭从这件事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一系列经商贸易的理论和策略。他通过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成丰歉的变化,每逢粮食丰收季节,当大家都不收购,粮价便宜时,他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因不是收丝、割漆的季节,蚕丝、漆的价钱自然很高,他就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到了收丝、割漆的时节,蚕丝和漆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在这买进卖出之间,他获利甚富。
他认为,把握经营的时机,运用经营的谋略,犹如孙吴用兵、商鞅行法,一个商人如果“智”不能权变,“勇”不能决断,“仁”不能决定取与,“强”不能守业,就不算真正具备经营的本领。
他还主张,经商要掌握住“薄物多销”的原则。另外,只要事事注意节约,处处精打细算,财富会逐步积累起来。他虽为富商,但生活俭朴,摒弃嗜欲,省吃俭用,与他的奴仆们同甘共苦。
白圭的这些经商理论,为后世商人效法和借鉴。中国古代商人把他奉为祖师爷,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封其为“商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