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新闻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如何落实“车让人”
值得深思
牡丹花会入选“非遗”意义重大
告读者
新闻网广告
《新闻时评》 欢迎投稿
“假院士”为何吃香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8 年 6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Argument 异论锋生
“假院士”为何吃香
刘 纯
  【新闻回放】 6月12日上午,一起以“院士评选”为名诈骗敛财的案件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关制钧虚设“中国管理科学院”非法吸收“院士”,借机收取高额“评审费”。包括众多著名国企高管和高校教授在内的50余人上当受骗,受骗金额达280余万元。(《法制日报》6月15日报道)

  新闻中披露,这个颇有心机的骗子在行骗过程中,称“中国管理科学院”是“大陆第三家可以评选院士的单位”,目前国内一些管理者还达不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要求,但是通过申请和“评审”,可以成为“中国管理科学院”的“院士”,并发证书。

  耐人寻味的是,据侦办此案的检察官说,有些受骗者甚至很清楚这是个骗人的把戏。想想也是,那些国企高管、大学教授、高校领导,哪个不是身经百战,怎么会连这种伎俩也看不穿呢?一个“假院士”的头衔,怎么就能吸引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往里钻呢?

  院士是一种国家授予的最高荣誉称号,而在这称号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院士的权力大、地位高,尤其是在某些省份,更是把院士捧上了天;有的部门甚至硬性规定重大科研项目必须由院士主持,而在一些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上,一个“院士”的头衔带来的好处更是实在得触手可及。对于这些潜规则,高校里的那些受骗者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在“真的”暂时弄不到手的情况下,先搞个“假的”来,也不失为一步可以考虑的闲棋。说实在的,要不是有人多管闲事捅了出来,这个转道香港注册,继而堂而皇之登陆内地的“中国管理科学院”,大家打个哈哈也就算了,谁会去管它的真假?

  “假院士”的吸引力不弱,正说明了“真院士”的磁场太强,强到已经对正常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自由产生了一定的干扰,而院士的终身制和评选中的一些问题,也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诟病。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