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国务院最近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发源于洛阳、久负盛名的平乐郭氏正骨法名列其中。(本报16日2版报道)。
这个喜讯传出,令洛阳人倍感自豪,然而鲜有人留意到,这一项目被公布的申报地区有两个,一个是洛阳,一个是深圳。也就是说,“平乐正骨”这支杏林奇葩,此番是以“花落两家”的形式迈进国家级“非遗”之列的。
事实上,洛阳、深圳两地之前对“平乐正骨”同期申报国家级“非遗”,曾经在洛阳网友中引起过巨大的争议。
当时,在多数人看来,“平乐正骨”是在洛阳诞生的,并已在洛阳传承了200多年,所以由洛阳来申报“非遗”当然是名正言顺;而它由第五代传人郭春园传至深圳不过短短20余年时间,所以深圳的申报行为无异于“抢占”。为此,许多洛阳网友愤愤不平,扼腕痛惜,称“一旦被深圳申报成功,对洛阳将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我们将会无比难堪”。当然,也有人以包容开放的心态表示,“平乐正骨”被两地同期申报“非遗”,正好彰显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正是它从洛阳成功走向全国的一个象征,应当成为洛阳人的一种新的骄傲。(本报2007年6月8日报道)
如今,“花落两家”已成定局,尽管许多人已经淡忘了当初的“申遗之争”,但这一结局的意味依然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首先,人们应当从中真正认识到国家评选“非遗”的意义和目的——不是为了让“一家独大”,而是为了促使人们对“非遗”项目进行共同而有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它们是属于全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所以,我国并没有规定只有发源地才能申报,而是允许同一项目多家申报或捆绑申报。据笔者了解,除了“平乐正骨”,凉茶、太极拳等均实行了发源地与传播地的捆绑申报,都是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各地发扬光大。
其次,人们应当更多欣喜地接受这一“双赢”的结局。实事求是地说,与深圳相比,洛阳“平乐正骨”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深圳“平乐正骨”迅速在深港澳地区打响名号,成为“平乐正骨”的重要分支,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同期申报“非遗”的过程中,深圳全力以赴地对“平乐正骨”进行了充分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而洛阳则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申报力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在如今实现“非遗”的大跨步后,相信两地都将对“平乐正骨”实施切实可行的长期保护计划。
最后,站在洛阳人的立场,这件事还为我们如何加紧保护原本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敲响了警钟。千百年来,河洛大地闪耀着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它们是一个城市乃至于一个国家的无形品牌,洛阳人有责任捍卫它们并将它们发扬光大。在被“抢占”的危机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们应当多一点居安思危,多一点未雨绸缪,及时、细致、有效地对它们进行挖掘和整理,切不要等到“狼”来时才临阵磨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