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拍拍。 |
| 擦把汗。 |
|
编者按:在我们的城市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行业不为人所关注、不为人所了解。他们也许就生活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但我们总是熟视无睹。即日起,本报开设“记者体验”系列报道,让记者以“打工仔”的身份,真正和普通劳动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体验“三百六十行”的酸甜苦辣,敬请关注。
“西瓜,不沙不甜不要钱……”
这亲切的“都市叫卖声”,在夏日洛城里,相信每位市民都耳熟能详。昨日,记者来到老城区“居业小吃一条街”东侧,戴着草帽,拿起瓜刀,当了8个小时的“都市卖瓜人”。
“挑瓜绝活”打动瓜农老赵
“师傅,俺给您当徒弟来了……”上午8时,记者和来自伊川县白沙乡的瓜农赵进有套上了近乎。
“你会卖瓜?吃瓜怕还差不多!”老赵一脸不屑。
“这个瓜不赖!”记者从瓜车上挑出一个西瓜,用手指熟练地敲了两下,露了一手“挑瓜绝活”。
“哎哟,老把式呀!”老赵颇为诧异,爽快地答应了,“中,这车瓜交给你了——8毛钱一市斤,别给我卖亏了!”
忙活半天才挣1块多
“孟津送庄西瓜,不沙不甜不要钱啦……”
刚当上“瓜农”,记者的劲头格外足,看见有行人路过,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谁知,路人却被我这热情劲儿吓怕了,不但不买,反而直往后躲。一连站了俩钟头,我却没卖出一个瓜。因为天气炎热,记者的额头上,汗滴“啪嗒啪嗒”往下掉。
“卖西瓜,靠的是瓜好、人缘好,不用瞎吆喝!”老赵笑着安慰道。
10:23,两个打扮入时的小姑娘过来买瓜,记者在瓜堆上挑了半天,特地挑了又沙又甜的好瓜。终于开张了:5公斤瓜,收了8元钱。“我们到瓜田批发,一市斤6毛3,你卖这瓜,咱能挣1块7!”老赵也满意地笑了。
记者心头一沉:忙活了半天,不算运费等成本,才挣了1块多钱!
“您先尝尝,甜不甜?”
10:46,坐在瓜车旁,记者琢磨起老赵的“生意经”来——“卖瓜,靠的是瓜好、人缘好!”
记者眼前突然一亮——有门了!之后,只要有人上来询问,记者就拿起瓜刀,在样品瓜上切下一小片递过去,热情地说:“您先尝尝,甜不甜?”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顾客免费品尝了沙甜的西瓜,十有八九掏钱买。靠着这个“小花招”,短短20分钟,记者就卖出8个瓜。
“以后给我当徒弟算了,这么好的‘材料’,不卖瓜可惜了!”老赵笑逐颜开。
12时许,正值下班高峰,买瓜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往往三四个顾客同时买瓜,记者手忙脚乱,一时乱了方寸。
“生意再忙,心不能慌。”老赵劝道,“生意不好时,辛苦一天才挣二三十块,一旦收张假钱,咱这一天算是白干了。”几天前,老赵一时疏忽,收了一张面值100元的假钞,气得他连晚饭也没吃,一夜没睡着。在老家,仨孩子上学,花钱像流水;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日常花销,全靠他卖瓜挣的钱。
卖瓜人喝的是自来水
忙了半天,记者头上汗水淋漓。老赵递过来一个蓝色塑料水杯,记者咕咚咕咚给喝了个精光。“这是在附近饭店接的自来水,喝多了会拉肚子。”老赵说。
记者的眼角,一下子湿润了——瓜农进城卖瓜,真不容易!
还有气人的事。12:14,一个穿黑T恤的中年人过来买瓜,记者给他挑了一个,开口一看,红瓤黑籽,上面泛着白色的沙瓤,的确是好瓜,人家却硬说“不甜”,坚决不要,拂袖而去。
“这瓜,我买了。”记者主动承担责任。
“没事,这种不讲理的人,隔两天俺就能碰见一两个,算俺倒霉呗!”老赵早已见怪不怪,他说,“这瓜不赖,就当样品瓜吧!”
最盼天热 最怕下雨
午后生意清淡,老赵闲谈了起来:“这两年,城管人员对我们这些进城做小生意的农民不再到处撵,生意也比过去好做了。”
下午,天阴沉起来,丝丝凉风吹来,一阵清爽惬意。老赵却皱起眉头:“这天,啥时候才能热起来呀。天越热,虽然人‘受点症’,瓜却卖得快,还能卖上价钱。”
“千万别下雨,别下雨!”老赵双手合十说,卖瓜人最怕下雨。一来,下雨天凉,生意也“凉”了;二来,雨水一旦落在被晒得滚烫的西瓜上,西瓜就会“洇”了,就会“砸到手里”。
16:25,记者告别时,一共卖出了41个西瓜,总共432块钱,辛苦了一天,才挣四五十块钱,但这比老赵平常卖的已经多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