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冷库里呆几分钟,就会觉得寒气逼人。 |
|
冷库里的墙壁上,是厚厚的冰霜。 |
|
从冷库出来到室外装车,这“冰火两重天”,让人很不舒服。 | |
核心提示
小时候,每到夏天,满头大汗的我走在放学的路上,脑海里总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这时候有个足够大的冰箱,让我钻到里面凉快凉快该有多好啊!
鉴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直到现在,家里的冰箱即便清空了也容不下我。因此,当接到采访冷库管理员的任务时,我曾充满了欣喜。未曾想几个小时体验下来,儿时的梦想虽圆,但这一过程却很难和欣喜联系在一起……
零下18℃!
根据市气象台预报,25日的最高气温达到36℃。我出门的时间是13时40分,正是太阳最毒的时候。地表的温度比预测的最高温度还要高一些,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为证——远处的路面明晃晃一片,如同淋过水一样。初中物理课上老师讲过,只有天气酷热时,这种现象才会出现。
碰上这种鬼天气不要紧,等会儿不就进冷库了嘛。怀着这样的念头,我抹了抹脑门儿上的汗,来到位于王城大道与纱厂西路交叉口东南角的德可冷库。
冷库有两道门。刚走进第一道门时,我就感觉有一股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裹在身上的暑气顿时消了不少。“真舒服呀!”我笑着说。谁知话音刚落,河南英丰亿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公司负责人孙卫国的声音就从身后响起:“呵呵,舒服?等一会儿估计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看我带着半信半疑的表情,孙卫国拉开了厚厚的冷库门:“进去感受一下?”我正准备接受“挑战”,却被冷库里飘出来的一股寒气激得打了一个冷战。“天哪!怎么这么冷呀?”我有些狼狈的样子,引来周围几名冷库管理员善意的笑声:“知道这里面的温度是多少吗?零下18℃呢!”
零下18℃?打我记事儿以来,洛阳的冬天好像都没有这么冷吧。站在冷库门前,看着冷库的墙上厚厚的冰霜,我原本想来“避暑”的心情一下子就跑到爪哇国去了。
记者穿着七分裤进冷库
14时整,一辆厢式小货车停在冷库门前。“开工喽!”38岁的冷库管理员刘茂军扔给我一件棉袄。我穿好了棉袄,站在那儿没动。“还愣什么?走吧。”“就这样进去?不穿棉裤吗?”“棉裤?你看看谁穿棉裤了?”
我一瞧,虽然大家上半身都和我一样穿着短袖,但下半身无一例外都穿着长裤子。这让穿着七分裤的我暗暗叫苦不迭。算了,回家换裤子肯定来不及了,还是硬着头皮进去吧。
我从棉袄兜里掏出手套,推着一辆推车走进冷库。我们先来到里面的一间小冷库,冷库的门把手上也有厚厚的一层霜。“戴好手套,要不然手上有汗的话,你没准儿就被粘到这门把手上走不开了。”这句好心的提醒,把大家都逗笑了。
冷库里堆着成箱的饺子。只见刘茂军看了看手里的清单,径直走到一排箱子前:“羊肉葱,30件!”看到包装上写着“净重10公斤”,我不禁松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这似乎还算不上重体力活。虽然搬得不如人家快,但至少这些饺子我也搬了快一半。
正当我美滋滋地准备推着车出冷库时,刘茂军一下子拉住了车头:“别忙,还有呢!”随后,我们又往推车上装了33件韭菜鸡蛋馅的饺子。看着摞起来快和我一样高的箱子,我心里没底儿了。我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这推车仅走了不过两三米远。
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辩证关系”
在其他两名冷库管理员的帮助下,我把车推出了冷库,然后帮着他们把饺子抬进货车里面。没几分钟,刚才在冷库里面“攒”的冷气就都用完了,汗水开始顺着我的后背和脸颊流下来。
“嗨,赶紧回(冷库)去!赶紧!要不然就把棉袄脱掉。”孙卫国大声向我喊道,“你是第一次接触我们这个行业,这样由冷到热,温差太大,容易出问题的!”
在其他冷库管理员的劝说下,我回到冷库往推车上搬饺子。但这次只搬了不过二三十箱,就开始有了不舒服的感觉。首先,我清楚地感受到寒气包裹着两条腿,膝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胀感。另外,刚才出过汗的后背和脸颊开始刺痛——这种感觉,像是用针扎,又像是用锋利的小刀一刀刀地割。
我主动要求多干活,试图用运动加热我的身体。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感觉不但没有减轻,反倒有加重的趋势。我只好搬一会儿箱子就停下来搓搓腿,推车出去时,就在太阳地里晒一晒“缓缓劲儿”,等到身上开始出汗时,再推车回到冷库里。又跑了两趟,我总结出这么一条“规律”:在冷库里面,上半身舒服下半身难受;出来以后,下半身舒服上半身难受。
忙的时候,他们每天要跑五六十趟
由于冷库下午的活儿不多,26日一早,我再次来到这家冷库继续体验。从7时40分起至9时许,短短一个多小时,大家将300多件饺子分类入库,又将600多件饺子装车送往市内一些超市和饭店。
“这‘进300、出600’基本上就是我们每天早上的工作量。”孙卫国说,“端午节和元宵节前后,我们还得多送一大批粽子和元宵;每年春节和冬至那几天,我们甚至得租车送饺子——那几天,每天光送出去的饺子就有1000多件,20多名冷库管理员和冷库工人基本上都要跑五六十趟。”
“我们长年在这里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是一身毛病。”54岁的沈师傅是这里年龄最大的冷库管理员,“冬天没什么——反正外面和里面温度差不了多少。但是夏天就不一样了,里外温差太大,这样来回折腾,很多人都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
记者手记
这一行的辛苦,确实是记者在采访前所不曾想到的。正如刘茂军所说,这种辛苦并非来自体力的付出,而是来自对健康的燃烧和透支。但是,没有人抱怨什么,记者遇到的种种问题也一次次地在他们的玩笑中烟消云散。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奉献着,这种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致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