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3版:本期热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地震是否“震”出你的心理问题?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6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地震是否“震”出你的心理问题?
本报记者 刘居彬
  近日,到医院看心理医生的人正在增多,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史静杰,她说:“尽管我们不在地震灾区,但是就洛阳而言,这也是一次重大的心理事件。我们的心灵受到刺激,给不少人或多或少留下了负面心理影响。”她给大家讲述了一种心理健康自评办法,并讲述了进行心理自救的简单办法。

  记者“就诊”

  近日,记者在朋友中作了一个简单调查,他们不少人反映,自己在静坐、睡觉、走路、坐车时都比较在意,稍有头晕或身体晃动时,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是不是又地震了”。

  走进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科前,记者了解到这几天前来就诊的患者特别多,且大多与地震有关。

  “最近,我身子稍有晃动时,立刻就会想到是不是地震了。比如,自己坐在停在原地不动的轿车里,后排有人移动导致车体轻微晃动,我就会非常警觉,首先想到的就是地震,这是不是心理障碍?”像病人一样,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病情”。认真听了我的讲述以后,史静杰详细询问了我一些问题,然后她肯定地说:“你这种情况不属于心理障碍,是正常反映。但是如果再过一段时间这种首先与地震联系起来的想法还不消失,或天天有这样的念头,就值得注意了。”

  史静杰说:“如果说汶川地震仅仅造成洛阳有一次明显震感,人们不会这样强烈地将生活细节与地震联系起来,问题在于这次地震持续时间长,灾区的景象长期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地震信号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所以,正常人也免不了经常想到地震。”

  史静杰介绍说,就汶川地震引起的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四类人群:第一类是灾区直接受到伤害的人群;第二类是与遇难者或受伤人员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亲属;第三类是救死扶伤的军人、医生、教师、志愿者,包括心理专家;第四类是社会大众。这次大地震对全社会造成潜在的心理损伤,给得知事件信息的普通群众内心蒙上阴影,使得恐惧心理久久不散,进而使他们对未来丧失希望和信心。

  近日由地震引起心理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地震发生初期,一般人因此产生的恐惧等心理都会随着时间自动消失,而一些人到如今症状还不消失,甚至愈演愈烈,这就成为了心理问题。

  史静杰向记者介绍了几个案例。

  地震引发了她内心的不安全感

  一位下岗在家的女子震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反应,尤其到了晚上,她甚至不敢进屋睡觉,每天都要查看房间墙体,看是否有裂缝,一有动静甚至会被吓哭。

  史静杰说,这位女子的情况属于地震引发的心理问题,地震是她内心不安全感的出发点。每个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平静而有安全感的,内心深处则隐藏着各种不安全感。客观世界对人来说,的确是具有各种危险的。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心理已经具有了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并对未来将要出现的危险,具有了提前预感的想象能力,这就使得人们不仅在面对危险时会感到紧张恐惧,而且在危险出现之前,心里就可以提前预想到发生各种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并努力防患于未然。

  史静杰认为,这位女士平时就具有不安全感,这次地震使她的不安全感达到了“泛化”程度,成了心理问题。史静杰给这位女士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行为计划,要求她多参加社会活动,要求她丈夫抽时间多陪伴她,让她找到一种家庭和社会的归宿感,减轻地震带来的刺激。

  初中生不想再进教室

  一名初中男生从地震发生以后出现了不想再进教室的情绪。史静杰说,实际上这名学生是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此次地震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震感,很多非灾区的学生也经历了学校疏散、担心余震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们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关于死亡的问题,然而“疏散”中慌乱的亲身经历、残酷的四川大地震场面让孩子突然不得不面对诸多问题:那么多的人为什么会死亡?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地震与死亡是什么关系?由此,孩子产生了恐惧心理。如果这样的心理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就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进而影响他的一生。

  史静杰认为,少年儿童是这次灾难中蒙受心理灾难最严重的群体之一。作为父母,作为老师,就有责任去进行一些疏导,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这些现象,获得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力量。

  如何给非灾区的孩子们疏导心理情绪呢?首先,家长要有一种科学态度,要能够正视死亡和痛苦。如果孩子提到关于死亡的问题,告诉孩子人也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可以从认识自然中得到规律,但是人认识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灾难,比如地震,就可以导致死亡。将来有一天人类彻底认识了地震,做出了预报,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死亡了。要告诉孩子,我们都要学会掌握避免灾难的知识。同时,在行为方面,家长要以坚定、乐观的心态面对灾难,这对孩子有深刻影响,他们就不会觉得地震是一件恐怖的事。家长和老师还要注意挖掘新闻中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孩子的正面情绪,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目光看待突发事件。

  请你进行心理健康自评

  史静杰说,在汶川地震事件中,无论是灾区人民还是我们,都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由于应激因子对动物体的有害作用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的一切紧张状态。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一般人这种状态都会自动消失,但是如果持续到一个月这种反应还比较激烈,就说明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史静杰给记者提供了一套个人用于心理健康自评的题目,你可以回答下列20道题目,选择是的记1分,共计20分。当然,这不是一套专门针对地震引发的心理问题的题目,而是心理健康自评的通用题目。

  1.你是否经常头痛?

  2.你是否食欲差?

  3.你是否睡眠差?

  4.你是否易受惊吓?

  5.你是否手抖?

  6.你是否感觉不安、紧张或担忧?

  7.你是否消化不良?

  8.你是否思维不清晰?

  9.你是否感觉不快乐?

  10.你是否比原来哭得多?

  11.你是否发现很难从日常活动中得到乐趣?

  12.你是否发现自己很难做决定?

  13.日常工作是否令你感到痛苦?

  14.你在生活中是否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15.你是否丧失了对事物的兴趣?

  16.你是否感到自己是个无价值的人?

  17.你头脑中是否出现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18.你是否什么时候都感到累?

  19.你是否感到胃部不适?

  20.你是否容易疲劳?

  史静杰说,如果你得7分到8分,说明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如果得10分以上就需重点关注了。

  人们能否走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境,关键在于能否自救。下面介绍3种走出心理困境的自救方法,相信对您会大有裨益。

  回避法 当某些人和事、某些场合使你闷闷不乐,或即将使你火冒三丈时,应及时回避,不要在导致心理困境的地方驻足。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说的正是这一道理。比如减少观看地震方面的报道。

  自慰法 就是人们常说的“想开点”。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不如意的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在自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却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比如要想到即使地震发生,也会有人救援。

  倾诉法 心中的忿闷、悲伤等情绪可以向亲友,甚至是不相识的人倾吐,相信对方在理解你此时的心境后会及时给予你善意的劝慰。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