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12月18日,长沙市电动工具厂考生周亚娅在参加高考。 (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1977年冬天,可谓“一个国家和时代的转折点”——当年12月,我国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徐徐拉开,中国终于走上“科教兴国”之路。高考制度的恢复标志着中国教育的拨乱反正,使我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可以说,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改革开放的进程将艰难得多。
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洛阳学子通过高考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30多年之后,再次回味恢复高考制度时的情景,许多人仍激动不已,心潮澎湃。
纪念改革开放,以哪个事件为开篇?众口一词——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从1978年正式开始,而1977年恢复高考,这是改革开放大幕正式拉开前传出的一声号角。
从报纸的字里行间
老师看到高考恢复的信号
记者就是19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恰巧赶上了那个让人心动的年份。
记得当年4月的一天,教语文的沈绍文老师拿着一张报纸,兴冲冲地走进教室:“今年,大学招生很可能要从你们这些应届毕业生中来选!”
那时,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学生不认真上课现象十分普遍,老师讲课时都有学生随便出入教室。然而,沈老师这句话一出口,乱糟糟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沈老师告诉大家,即将复出工作的中央领导人邓小平会见日本记者时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今后中国高校招生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从工农兵中选拔,一是从应届毕业生中考试选拔。”
沈老师推断,这则刊登在《参考消息》上的消息就是吹来的春风,中国高校招生制度肯定要变。事实证明,沈老师的推断是正确的,当年12月10日,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
从沈老师宣读了那则消息以后,班里的学习气氛迅速变浓了。包括记者本人在内的多名应届毕业生从沈老师的推断中受益,在高考中发挥了较好水平。
人们奔走相告
“要高考了”成为流行语
时任洛阳市高招办主任、今年已77岁的赵伟身老人谈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感慨良多。他说,1977年7月,邓小平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后,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作出决定:当年就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
“当年10月,当时的市教育局局长阎之初和我参加了在郑州召开的全省招生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和恢复高考的精神,与会者都非常高兴,我们立刻把会议精神传回了洛阳。”
整个洛阳为之兴奋!“要高考了”一时成为流行语。连过去十几年都没有机会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考,人们奔走相告,激动不已。
现任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的刘景周回忆说:“当时我任市第十四中学校长,看到报纸刊登的这则消息后,学校上下一片欢腾。老师拿着报纸走进教室,一遍一遍地念给同学们听。应届和往届的毕业生纷纷返回学校,要求复习。”
到废品站找课本
1977年考上学的李元星是1975年的高中毕业生,他回忆说:“恢复高考前,上高中特没意思,学校天天‘学工学农’,正规课很少。我就找到当时的校长说,自己在本村‘学工学农’,校长同意了。于是,我开始跟着本村的一名老中医学起了医学,高中课本完全搁置一旁。”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突然之间大家都‘疯’了,人人翻箱倒柜找课本,求朋友,托亲戚,疯狂找复习资料。当时课本缺乏,复习资料更是珍贵,谁找到了复习资料就像找到了宝贝一样,令人十分羡慕。还好,我的课本翻出来了。有很多同学甚至到收废品的地方去找,实在找不到的就抄别人的书本。一些学校还紧急刻蜡版,油印了不少资料。高考资料从来没有像那年一样短缺。”
高考检验“文革”教育成果
徐敏也是那个年代的青年,他1976年高中毕业,当年9月按照“上山下乡”政策,从城市到洛宁县马店公社马东大队插队。
“大概是1977年10月,一次我回家,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当时甭提有多高兴了。”徐敏说,“可是,当时我面临两难选择,是留在家里复习,还是回到农村,一时拿不定主意。说老实话,我插队时表现很好,大队支书、队长都不断夸我,我不回去心里也说不过去。于是,我又回到了马东大队。”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