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阵不离父子兵。在中国的战争史中,父子兵有许多:岳飞与儿子岳云、关羽与儿子关平、郭靖与儿子郭破虏——沙尘滚滚,杀声震天,父子一起舍生赴义。
在文史世界里,关于中国父子情感的着墨很少。历史上的中国官场,讲父子之情,以李斯和儿子一起被处决时,李斯对儿子说的一句“牵犬东门,岂可得乎”最为令人动容。将死之时,李斯想起了父子的亲情:我多么怀念,从前跟你一起牵猎狗,在东门外追逐狡兔的无忧岁月。李斯的话,佐证了中国的父子关系之不正常:中国男子在成年之后,不但没有了伦常的情感世界,也迷失了自己。
在权力角逐的血腥战场上,中国的父子情往往被捆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因为儒家的伦理是:君臣父子。父亲成为罪臣,被诛灭九族的时候,儿子首当其冲要陪死。“牵犬东门,岂可得乎”,这八个字,一定有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感人的回忆。
中国文化的父子关系畸形,才有朱自清的《背影》这样的篇章──读《背影》,通篇令人觉得压抑,朱自清是写出这种压抑感的第一人。在中国历史上,儿子是父亲的附属财产,父亲的恐惧遗传给儿子,这种恐惧来自于父亲的人格从来没有完整过。
中学生读《背影》这一课时,应该问一问老师:为什么此中的父子情如此凄苦?为什么中国父子同科的知识分子很多,像苏洵和苏东坡,却只有朱自清的一篇《背影》?
然而,师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