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招标公告
贺我市彩民喜中福彩“双色球”二等奖
举办花会:发展洛阳的神来之笔
广告
诚 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7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标志性事件”备选③
举办花会:发展洛阳的神来之笔
本报记者 刘居彬
 
  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会徽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催生了洛阳牡丹花会,牡丹花会促进洛阳更好更快地改革开放。花会,让世人看到了洛阳的美丽,让洛阳看到了世界的精彩;花会,提高了洛阳的城市品位,促进了洛阳经济社会的进步。洛阳的发展像一年一届的牡丹花会一样,年年硕果累累;洛阳的面貌像一年一度盛开的牡丹一样,常开常新。

  改革开放30年,回头再看洛阳牡丹花会的横空出世,我们不禁感慨:牡丹花会这一创举,是促进洛阳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神来之笔!

  牡丹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名花,在洛阳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也古已有之。但在每年4月牡丹盛开的时节,以地方政府的名义搭建一个平台,让牡丹这张洛阳名片给她所钟情的这座城市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却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这个平台就是洛阳牡丹花会,到今年已经举办了26届。

 
  今年3月,我市确定的洛阳牡丹花会会徽和吉祥物

  改革开放让我们发现牡丹更大的价值

  第一届牡丹花会举办于1983年。但举办花会的创意和酝酿却在我国改革开放最初的几年。举办花会的奇妙构思从何而来?当时的洛阳市市长任普恩的儿子、现居周口市的任立刚先生的回忆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任立刚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洛阳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频繁起来。1981年,洛阳与日本冈山市结为友好城市,1982年春,冈山市代表团访问洛阳。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可以说这是两种文化的大碰撞和大交融。在与日本友人的交往中,市领导接触、理解并慢慢接受了政府要抓好城市建设这一理念。当时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各级政府主要任务是抓生产,而不是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抓好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是我市城市管理理念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开始。

  1982年9月3日,任普恩市长接待了法国图尔市代表团来洛访问。在参观龙门、白马寺等文物古迹后,客人意犹未尽,表示了找机会再来洛阳的想法。这让任普恩更多地想到:洛阳的优势何在?洛阳用什么吸引客人?

  历史又一次选择了牡丹。

  当时的副市长郑书廷回忆说,在和日本友人的交往中,我们知道了日本有一个樱花节,每逢樱花盛开,日本人扶老携幼,举家观赏,还有许多国外游客前去观光。这让我们更进一步发现了牡丹在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吸引游客方面的价值。

  洛阳牡丹花会横空出世

  1982年4月,洛阳牡丹格外娇艳。据当时王城公园和牡丹公园统计,1周时间里,前来两园赏花的中外宾客多达60余万人次。

  郑书廷回忆说,他向当时的市城建局局长吴建中、总工程师黎承贤讲了自己创办牡丹花会的想法,两人非常感兴趣。郑书廷要求,由市城建局起草建议,正式向市政府汇报。建议要包括三点:一、请求定牡丹为市花;二、每年举办牡丹花会;三、成立牡丹研究所,加强牡丹栽培、品种培育的科研力量。

  随后,郑书廷向市长任普恩作了汇报,得到任市长的大力支持,同意在市长办公会上讨论城建局的建议。1982年9月,市委召开常委会,对举办洛阳牡丹花会进行专题研究。

  1982年9月10日,任普恩在“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命名牡丹为‘市花’和确定‘牡丹花会’的议案”上签字。1982年9月21日,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14次全体会议,批准市政府这一议案,决定命名牡丹为洛阳市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洛阳牡丹花会横空出世。

  郑书廷说:“紧接着,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筹备工作迅速展开,由我和宿国夏副市长全面负责。”

  “‘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确立这样的办会思想难能可贵。”任立刚说,父亲曾经说过,当时市政府提出办牡丹花会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可以把窗口行业硬、软件搞上去;二是借此把城市卫生绿化工作搞好,客人来了,总要打扫一下房子吧;三是可以广邀朋友,尤其是给商业企业提供一个堂而皇之的“机会”,邀请供货单位代表来洛,加深感情交流,多采购些市场上急需的商品。

  “从小到大,没有见过那么多人来洛阳”

  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非常俭朴。任立刚说,1983年4月15日,他跟着父亲参加了在王城公园大门前举行的开幕式,十几分钟就结束了。但是参加开幕式的人员不少,有数千人。

  今年76岁的韩石头系当时的洛阳王城公园主任。回忆起第一届和第二届花会的情景,韩石头说:“当时的门票只有5分钱,那情景可谓人山人海。”当时王城公园的工作人员只有100多人,而来赏花的市民、周边地区的游客一天就有20多万人次,人数之多让大家始料不及,工作量非常大。

  “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让我感到,作为洛阳人我非常自豪。”参加过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服务工作的张女士今年45岁,她的言谈中充满自豪:“从小到大,没有见过那么多人来洛阳,热闹的场面让我们非常兴奋。”

  张女士回忆说,当年市里从各医院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医疗服务队,为游客免费服务,在原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她成为其中一员。“1983年首届花会,游客云集,中州路两旁的人行道上停满了车辆,从七里河到百货楼自行车排得满满的,那情景真是‘花开时节动京城’。”张女士说,“我们本来是参加医疗急救的,但是那些天生病的并不多,由于大多数人来自外地,问路的人比比皆是,我们更多地当了向导。记得有一次,一个游客的孩子挤丢了,急得不得了。我们找来喇叭在人群中一遍又一遍地广播,小孩终于被人送到我们的医疗点。当天,那位游客就给我们送来了锦旗。类似这样找人的事,我们医疗点几乎天天都在做。”

  首届花会俺家挣了300多块,从此开窍了

  “从头一届牡丹花会开始,俺全家也开始解放思想了,慢慢开窍做生意了。”年过7旬的老人高桂花谈及当年仍然津津乐道。

  老人回忆说:“那年代,做生意还让人感到脸红,总觉得去赚别人的钱不光彩。俺家住在王城公园附近,第一届花会看花儿的人可真多,人山人海,好多人到了中午没地方吃饭。

  “那时,老伴已经退休在家,他把大家叫到一起,商量着摆个小摊卖吃的。全家人还掰不开面子,都反对。最终老伴说:你们都不出面,我一个人去卖,丢人也是丢自己的。

  “老伴买来面包,一个小摊就这样摆了出来。不想,1块钱10个面包,一出摊都卖光了,拿着钱等的人围了几层。一看这,家里人也顾不上面子了,大家都来帮忙。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赚了20多块钱!

  “第二天,我们搭起了棚子,还增加了茶水,2分钱一杯。那届花会俺家挣了300多块钱呢。从此,全家人的思想解放了,正式办理了个体户营业执照。3年后,全家大约赚了7000元,街坊邻居都说俺家成了‘万元户’。虽然俺家还不是万元户,但是与思想开窍晚的家庭比,我家也算有钱的了。”

  举办牡丹花会,政府鼓励市民为花会服务,许多市民参与其中,一批人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后最先“下海”经商的洛阳人。

  牡丹花会,让洛阳名扬世界

  刘泓哲是我市赴韩学习的留学生,暑期归国的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在韩国,很多人都知道洛阳,知道洛阳牡丹。很多韩国人到洛阳旅游是冲着洛阳牡丹和龙门石窟来的。”

  刘泓哲说,一次他与韩国教授聊起了洛阳的话题,本想邀请教授来洛阳看一看,不想那位教授说他到过洛阳,洛阳牡丹给他留下过深刻印象,他认为牡丹就是中国国花。教授还用生硬的汉语说“洛阳牡丹,好”。

  牡丹花会,让洛阳名扬世界。我市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成功举办了26届洛阳牡丹花会。我市积极利用花会发展对外友好合作,与日本、保加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洛阳牡丹花会声名远播,大大提高了洛阳的美誉度,成为洛阳对外交往的黄金名片。早年,人们提到洛阳首先想到的是第一拖拉机厂、龙门石窟等;自从办了牡丹花会以后,外地人谈到洛阳首先会说起牡丹。

  “牡丹花城”,如今已成为世人心目中洛阳的代名词。

  

  相关链接

  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我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市旅游局局长魏立峰表示,牡丹花会这种节庆旅游项目具有明显的聚客效应和综合带动效应:带动洛阳旅游快速发展,使我市的旅游景点不断得到开发和丰富,龙门石窟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洛阳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显现;牡丹种植及观赏向高层次发展,从第一届牡丹花会至今,洛阳牡丹从几十个品种发展到了1000多个,观赏面积3万多亩,并实现了牡丹一年四季开花的梦想;极大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带动我市知名度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市荣获“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名城”等诸多荣誉,牡丹与牡丹花会功不可没。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