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记者到第五人民医院采访时,恰逢有位失眠症患者按照预约前来接受催眠心理治疗。在符合相关规定和保证不影响正常治疗的前提下,记者争取到一个机会:可以现场目睹整个催眠治疗过程。治疗结束后,患者和心理医生分别讲述了这次催眠心理治疗的相关感受。
焦虑症患者“失眠档案”
周一上午9时许,记者在市第五人民医院二病区的候诊室里见到了失眠患者刘女士。
“我从2001年开始失眠,到现在不靠药物几乎无法入睡,那种痛苦,别提有多难受了……”刘女士今年52岁,被失眠困扰已达7年。她入睡困难、睡觉轻,睡后易醒,醒后就再也睡不着了,严重时她能连着两三天彻夜难眠。为了帮助入眠,她喝过中药、试过西药,各种方法试遍了效果都不理想。她经常晚上睡不着,白天无精打采,每天疲倦不堪却又满脑子是有关工作、家庭琐事,整天感到腰酸头疼、浑身都是不舒服的小毛病。由于失眠,刘女士现在已经和丈夫分屋而居,凌晨1点入睡,凌晨4点起来看电视,对刘女士来说,已经算“比较不错的情况了”。
医生诊断,刘女士患有典型的失眠症和比较严重的焦虑症,催眠心理治疗是其整个治疗计划中的组成内容之一。
催眠前准备:找到舒适感
据了解,刘女士也是第一次接受催眠心理治疗。治疗开始前,心理医生要求其排除一切杂念,高度集中精力,跟随心理医生的指令“心动”。
刘女士按照医生的要求,以自己感到最舒服的姿势,半靠在舒适的软椅上。心理医生在其平行视力约15度仰角的前方墙壁上,贴上一个醒目的红色标志。
然后,心理医生关上窗户,放下窗帘,关掉灯,整个催眠室暗了下来,笼在一种平静而舒适的气氛中。
进入静谧的心灵花园
此时,催眠心理治疗正式开始,时间是9点30分。
心理医生压低嗓门,以低沉而平和的声音,引导刘女士集中精力注视她对面的醒目红色标志。医生在患者耳边反复轻语:“你只能看到这个红点,只能听到我的指令和屋内钟表的嘀嗒声——跟我做深呼吸,呼——吸——呼——吸……”心理医生的声音拉长变慢,变得更低,3分钟后,刘女士的眼皮看起来似乎有些疲惫。心理医生再次发出轻声的指令:“如果你感到疲惫,请闭上双眼。”此时,整个催眠室的空气,似乎昏昏欲睡,沉重得让人抬不起眼皮。
接下来,心理医生的声音变得更轻,语速更加缓慢、柔和,几乎只靠气流发出“声音”。他一边有节奏地引导刘女士进行呼吸放松,一边指引她做冥想式的全身肌肉放松:“你感到额头很放松,肌肉不再紧张……现在放松眼皮,你感到很舒服……舒展脸颊上的肌肉,你感到很轻松……”从头顶到脚趾,心理医生引导患者进行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全面放松,整个过程持续了5分钟。记者看到,刘女士全身轻松,面部舒展,似睡非睡。
接下来,伴随着呓语般的语调,心理医生描绘出刘女士“进入”三个场景的“所见所闻”。第一个场景是海边阳光下的沙滩,有海风吹,有海鸥飞,有孩童嬉戏,有细沙的软暖。这时候,刘女士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第二个场景是开满鲜花的花园,五颜六色,有浓郁的香气,有蜂飞蝶舞。这时,女儿走来告诉她,你幼时的苦难和婚姻的烦恼都已成为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听到“女儿的话”时,刘女士的眼皮有了轻微的抖动,情绪似乎有了起伏。第三个场景是拥有一个美丽、神奇的水晶球,水晶球不断发光发热,给人无限的力量和快乐。此时刘女士脸上再次呈现出淡淡的微笑。三个场景下来,墙上的钟表又走过了7分钟。
这时,心理医生一边发出引导深呼吸的指令,一边开始逐渐提高声音:“你正在慢慢醒来,我们倒数结束,你便会睁开双眼。9,8,7……1,0。”
与此同时,室内的灯光亮了,窗帘拉开,窗户也被打开。
催眠感受复述:心灵遨游
倒计时结束,刘女士慢慢地睁开双眼,轻轻嘘出一口气,露出轻松的微笑,整个催眠过程计时17分钟。
刘女士回忆了整个催眠过程的感受:“刚开始我盯着醒目的红色标志,听医生低声引导,渐渐地真的感到眼皮酸困,抬不起来。后来跟着医生的指示在想象中做全身的放松,似乎真的轻松了。再后来,我好像来到了海边的沙滩上,吹着暖暖的海风,踩在软软的沙滩上,很美很惬意。然后的事情我就记不清了,只感觉很舒服。后面还有两个场景?呵呵,我不记得了。只感到现在挺困的,还真有点儿想睡觉。”刘女士一边说着一边连着打了两个呵欠。
心理医生点评
给刘女士做催眠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潘大夫说,刘女士是个焦虑症患者,有长期的失眠症,催眠治疗是帮助其放松身心,促进睡眠的治疗方式之一。这次催眠过程中,医生主要运用了声光电等物理暗示、语言暗示以及场景描绘,帮助其找到一种舒适和轻松,从而达到一定的减压放松效果。
心理医生告诉记者,由于刘女士是第一次接受催眠治疗,在对催眠术的信任度、与医生的配合度以及治疗过程中精神的集中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这次催眠治疗只达到了一个轻度催眠状态。随着患者对催眠术的逐渐熟悉和认可以及医生和患者配合默契程度的增加,催眠心理治疗会达到更加明显的效果,比如进入中度催眠状态,当场就能睡着等等。并有可能通过催眠治疗,帮患者找到引发焦虑症的心理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潘大夫说,按照制订的治疗计划,刘女士将逐渐减少、甚至摆脱药物助眠手段,更多地运用心理疗法恢复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