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经过论证与严谨评审之后,裁定
“解百纳”商标为张裕所有。随着被冠以 “中国葡萄酒业知识产权第一案”的裁定结果,良莠不齐的“解百纳”市场乱象将有望终结。
30多种解百纳乱象将被终止
笔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市场上林林总总的“解百纳”葡萄酒竟达30多种。据介绍,这30多种“解百纳”分为三派:一派是杂牌产品,是一些不知名品牌在“草船借箭”,趁商标案之机捞一把,他们的数量最多;一派是知名品牌产品,大多走低价路线;还有一派是洋品牌,期望借“解百纳”的知名度打开中国市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拥而上的混战局面呢?一名葡萄酒经销商指出,这是利益驱动使然——“解百纳”在消费者当中具有非常高的品牌价值和认知度。很多厂家只需要在瓶标上印上“解百纳”三个字,没有任何推广也能卖得很好。
超市负责人表示,随着解百纳知识产权案的裁定,相信在一段时间之后,10年混战的局面将被终止。
“解百纳”是品牌而非原料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各种“解百纳”的瓶标在对葡萄原料(品种)的标注上非常混乱:“解百纳”、“解百纳品系”等,不一而足。
对于这种状况,专家指出,在解百纳知识产权案尘埃落定后,除张裕之外,其他葡萄酒企业的瓶标上将不能出现“解百纳”的字眼,更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原料来阐述。
事实上,“解百纳”这三个字最早出现在1931年。据史料记载,当时张裕以蛇龙珠葡萄为主要原料,酿造出一种全新口味的干红,由公司总经理徐望之先生组织文人墨客,将之命名为“解百纳”,寓“携海纳百川”之意。1937年,经当时的实业部商标局批准,张裕公司正式注册了“解百纳”商标,而且70多年来一直将其作为商标使用。
有一些消费者受商标乱标注现象误导,认为解百纳是一种葡萄原料。然而,来自权威机构的证明否定了这个说法。
中国园艺学会葡萄与葡萄酒分会证明,我国葡萄品种近千余种,在已正式公布的葡萄品种名录中,包括国家葡萄酒标准(GB15037-2006)和《中国葡萄酒酿酒技术规范》,根本没有“解百纳”这个品种。
既然不是葡萄品种,就不能作为原料名称来使用。但由于最近几年来,业内诸多大小规模不一的企业都在使用“解百纳”这一名称,致使名称泛化,令一般公众难以分辨解百纳到底是商标还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原料名称。而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的最终裁决澄清了这一问题,确保消费者能买到真正的解百纳。(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