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开着出租车,他一路奔小康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7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第一”备选⑦
开着出租车,他一路奔小康
本报记者 邓德洪 通讯员 朱光 王金月
  核心提示

  出租车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事物,它的诞生为中国贡献了一些新生词汇,如“的士”、“打的”、“的哥”……到今天,作为一种“招手即停”的交通工具,它早已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城市的不可或缺的交通元素。

  1985年年初,在行业管理尚为“真空”之时,“先富起来”的张仁圈便自行购买了一辆小菲亚特轿车开始载客营运,“一不小心”成了洛阳第一代出租车司机。20多年来,张仁圈驾驶的出租车几度更新换代,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

  洛阳最早的出租车是啥车?答案也许会令很多人吃惊——不是人们印象最深的“黄面的”,而是更早出现的进口菲亚特轿车。

  1985年年初,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一些人开始自行购车载客营运,成为洛阳第一代出租车司机。那年,28岁的老城区邙山镇苗南村农民张仁圈,便是其中之一。

  就在本月上旬,张仁圈的出租车再次“鸟枪换炮”,换成了一辆崭新的捷达车。讲起关于出租车“那过去的事情”,如今年过半百的他滔滔不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嘿,这买车的本钱,咱有!”

  改革开放以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张仁圈与村里大多数人一样一穷二白。“一年到头买不起一回肉,穿的是‘劳动布’,住的是破窑洞……”张仁圈感慨地说,“那些年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开上汽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头脑精明的张仁圈“嗅”出了不同寻常的信号,抢先起步创业:挑着担子上街卖烩面,蹬人力三轮车拉客,换成机动三轮车拉客,卖烧鸡……“见啥挣钱就干啥”。到1984年,他已成了“万元户”,不仅盖起了新房,手头还有了近万元存款。

  1985年年初,张仁圈还在火车站地区卖烧鸡。当时,这一带聚集了很多等客的人力三轮车和机动三轮车,有一天,他忽然注意到一辆小轿车也开始在那里拉客。这辆车是意大利产的菲亚特小轿车,通体橘红色,非常显眼。

  张仁圈在生意闲下来时,主动与小轿车司机“套近乎”,得知此人叫郭子午(音),车是他刚买来的新车,生意还不错,从火车站到上海市场收费15元左右,而机动三轮车同样跑一趟只能收四五元。

  “算下来,一天能挣100多元钱……”郭子午的话让张仁圈怦然心动。他回去和妻子商量:“要不咱也弄辆车来拉客,你就在家种地带孩子?”在得到妻子同意后,他兴冲冲地找到郭子午打听车价,一听是9000元左右,他心头一乐:“嘿,这买车的本钱,咱有!”

  半夜,开着新车“烧”到丈母娘家

  张仁圈说,当年,洛阳只有一家机电公司销售菲亚特轿车。

  “俺去了两趟才买下来。头一趟,到销售点一看,只有一种淡黄色的小菲亚特126轿车,后排只能坐两人,而且是双开门的,车门比较靠前,得把前排座位扳起来才能坐到后排。俺心想:‘这车恁小,将来不兴了咋办?’又有伙计劝我别买,说‘洛阳连个修车的地方都没有,车坏了你上哪儿哭去’……”

  “过了十几天,俺还是不死心,到处打听哪里能修车,以除后顾之忧。后来听说东花坛有人会修这种车,俺这才下定了决心:买!”

  张仁圈还记得当时买车的情形:那天上午,他带足了9000余元车款,全是10元、5元的钞票,厚厚几沓子,都是他卖烧鸡挣的钱。交过车款后,他坐上了副驾驶位,由卖车人试开给他看。只看了10多分钟,他就“技痒难耐”了,毫不客气对卖车人说:“你这就下去吧……”然后,他一屁股坐上了驾驶位,凭着自己从前给生产队开过手扶拖拉机的经验,愣是一口气把车开到了火车站!

  “车开着真美啊!”张仁圈一路上又兴奋又害怕,手脚颤抖。他开车来到火车站找到郭子午,请对方帮忙看了看车,又请对方吃了一顿午饭后,他的激动劲儿还是没下去,又从东花坛到谷水来回“兜风”好几趟,到当晚10点多才回到家。家人当时都已睡着了,他把妻子和两个孩子全都叫醒,让他们坐上车,然后开车“烧”到丈母娘家……

  第二天一大早,“张仁圈买轿车”的消息传遍了全村。看稀奇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热闹得跟赶集一样,这个摸摸车门,那个上去坐坐,嘴里“啧啧啧”地赞个不停……要知道,当时村里连摩托车都还不多见,这可是一辆货真价实的小轿车啊!

  夜以继日地跑车,钱挣了不少

  那一天,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从没真正学过开车的张仁圈,得意洋洋地把车开出了村,直奔火车站,开始了自己的出租车司机生涯。

  当时,洛阳市民出门除了坐公交车,就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摩托车;对出租车具备消费欲望和消费实力的,80%以上都是外地人和进货归来的本地生意人,所以,当时的出租车不需上街拉客,火车站就是最好的等客地点。

  张仁圈还记得,自己拉到的第一个客人,是个刚下火车的外地年轻人。对方说了一句“去西工”,然后很自然地坐上了车,倒是他本人有点紧张。当时的出租车还没有计价器,运费多少全靠司机和乘客谈价,可他居然紧张到忘记向对方开价,甚至没问对方究竟去西工什么地方,就把车开走了。到了西工小街,年轻人下了车,直接掏给他5元钱。他接过这5元钱,也不知是多收了还是少收了,但想想总比三轮车的车费高,心里还是乐颠颠的。

  开张第一天,张仁圈挣到了几十元钱。此后,他开始夜以继日地跑车,晚上困了就睡在车里,一周只回家一次,“跟从没见过钱似的,拼了命地挣钱”。

  “那些年,开出租车有多挣钱?”对此问题,张仁圈“嘿嘿”一笑,委婉作答:“钱是肯定挣了不少……没跑几年,俺就把小菲亚特换成了大菲亚特,家里还盖起了两层楼!”

  政府出手,市场由乱到治

  出租车是典型的“市场先行”的产物。在张仁圈开上出租车的头两年内,洛阳还没有针对这一行业的管理部门,是客运市场的实际需求催生了第一代出租车。

  当年买车后还没过两个月,张仁圈吃惊地发现,洛阳一下子出现了200多辆出租车,光本村人就买了五六十辆,有时村里一天就要多出好几辆,“跟买疯了一样”。这些人都是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起来的”,购买的车型主要有菲亚特、波罗乃茨等进口轿车。

  随后不久,又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利益,购买了长剑、夜明珠等国产低端轿车参与市场经营。此时,洛阳出租车总数有400余辆,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为人们出行提供了较大方便,也为洛阳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种种乱象也随之出现。由于行业管理部门缺失,当时的出租车车型杂乱,颜色不一,没有统一的营运标志,没有标准的计价器,有的乘客挨了宰也无处投诉,加之个别单位的公车司机也利用下班时间参与营运,整个市场越发无序。

  看来,仅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接下来,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出手了。

  1985年7月,当时的市二运公司经市交通局批准,到广州购进了二手皇冠柴油型出租车30辆,成立了我市第一家公车公营的出租汽车公司(后因经营状况不佳,转卖给个人实行个体经营),起到了引领出租车个体经营者纳入政府管理体系的先锋作用。

  1987年,市运管处客运科正式成立,开始对出租车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从那以后,张仁圈从“无组织无纪律”转变成了“正规军”,出租车按照规定挂靠到了当时的西工运管所,车上装上了统一的“TAXI”标志、计价器、隔离网等设施,他通过考试拿到了驾驶证,胸前挂起了出租车司机“服务证”,并且开始照章缴纳各种税费。

  出租车市场由乱到治,使这一行业逐渐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在出门时选择坐出租车,张仁圈们渐渐不用只能在火车站等客,大街小巷都能拉到乘客了。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像电视里那样,管这种“招手即停”的交通工具叫“的士”,把张仁圈们称为“的哥”“的姐”……

  出租车多次“换代升级”

  改革开放30年,出租车从无到有,给城乡居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越是到后来,乘客对出租车的舒适度要求,出租车司机对油耗、安全、维修服务的要求,城市建设对出租车外观、环保等要求也就越高,出租车随之越来越快地更新换代,成为当之无愧的“城市名片”。

  在洛阳,从最初的小菲亚特轿车点燃的星星之火,到1991年开始的“满城尽是黄面的”,再到1994年左右以夏利车为主的“重回轿车时代”,再到21世纪初期发轫的以富康、捷达、桑塔纳为代表的“舒适轿车时代”,出租车车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时代。

  在这4个时代,张仁圈开过的出租车并非只有四种。他一次次地“鸟枪换炮”,到底换过多少次,他也不记得了,因为每到一个新时代,他都要换好几种车型“尝尝鲜”。在他看来,出租车在每个时代的发展,遭遇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市场经济不断自我完善的轨迹。走过了这“车轮上的30年”,他坚信:洛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相关链接

  在我国内地,出租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较早出现,当地方言中有了“搭的士”的说法。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新事物也成为了内地城市的需要,“搭的士”的说法也演变成了“打的”。

  如今,洛阳市区有出租车4226台。随着大批夏利车“退隐江湖”,市区出租车的档次“更上一层楼”,颜色多为国际环保绿,车型以1.4升排量~1.8升排量的富康、捷达、普桑居多,还有少量桑塔纳3000、爱丽舍、伊兰特等车型,现存的少部分夏利车预计在2009年上半年全部退出市场。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