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马金凤:宝刀不老,梨园传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8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风云人物”备选⑦
马金凤:宝刀不老,梨园传奇
本报记者 陈旭照
    2007年7月16日,参加央视11频道《走进河南》节目,与梅葆玖同台演出《穆桂英挂帅》片段。 (马金凤儿子马建新供图)
  核心提示

  马金凤,一部不老的梨园传奇,一张洛阳艺术界的闪光名片。她以86岁的高龄活跃在舞台上,让人叹服。总结她宝刀不老的原因,外部因素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给她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政府的关心和观众的厚爱给了她演下去的不竭动力;内在因素是她强烈的事业心和这种事业心所支撑的精、气、神。近日,远在青岛休养的马老通过电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介绍了她的现状,并通过本报向一直关注、支持她的洛阳人民表达谢意。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在采访洛阳豫剧领军人物马金凤事迹的过程中,记者的耳边总是回荡着她铿锵有力的唱腔。有人将马金凤比作豫剧舞台上的常青树,有人将她比作花开鲜艳的洛阳牡丹,我更愿意将她看作当代的穆桂英。穆桂英为国为民去打仗,她为国为民去唱戏,生命不息,唱戏不止,她对人民的回报之情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令人钦佩。

  高龄唱戏,堪称奇迹

  不说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不说她“文革”期间的不屈,单说改革开放以来,年过花甲的马金凤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一直唱到今天,就值得大书特书。她参与的演出每年都有近200场,有时一天要演两三场,从早到晚,没个停息。演出的地方,除了城市的剧院,更多的是地处偏僻、条件不好的工矿、部队、农村。

  我们不妨从马金凤60岁开始,择要重温一下她的演出足迹。

  1982年,马金凤60岁,豫剧《花打朝》要拍成电影,她主演程七奶奶。电影中有个镜头是程七奶奶坐车训驴,驴惊后将她从车上掀下。拍电影,要求驴是真的车是真的,从车上摔下的动作也得是真的。在白马寺内坑洼不平的砖地上,年已六旬的马金凤从车上摔下来一次又一次,有次摔得半天都爬不起来,还不能达到导演的满意。最后一次摔成功后,老人的胳膊、腿上已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1983年,61岁,马金凤带队回山东曹县老家演出,随后到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巡回演出;

  1984年,62岁,夏天赴广州参加中南五省文艺汇演,8月又带团到新疆慰问演出;

  1990年,68岁,在北京亚运会的艺术节上演出《穆桂英挂帅》;

  1993年,71岁,应邀到台湾演出;

  1996年,74岁,到香港演出,引起轰动;

  1997年,75岁,到澳门访问和演出;

  1998年,76岁,参加排演现代戏《情系小浪底》,饰演“老奶奶”;

  2000年,78岁,参加排演现代戏《桑榆唱晚》,饰演主角“杨大妈”;

  2001年,79岁,主演的新版《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7天8场,场场爆满;

  2002年,80岁,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活动;

  2003年,81岁,参加戏曲电视连续剧《黄河九十九道川》拍摄,饰演“奶奶”;

  2004年,82岁,带领10位“小穆桂英”参加央视戏曲晚会;参加央视“新疆行”大型文艺晚会。

  2005年,83岁,马金凤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节晚会演出,又率团到嵩县演出;

  2006年,84岁,省人民会堂举行马派艺术戏曲专场演唱会;

  2007年,85岁,随团到安徽演出。

  除了惊叹,还能再说些什么呢?对这位宝刀不老的“穆桂英”,无怪乎1996年香港的《文汇报》发出惊叹:“从艺近70年的马金凤,粗略算算演戏已经500多本,达3万多场。她创造的奇迹还在于:她已经70多岁高龄,每月平均演出仍高达26场,这是如今许多年轻演员都无法做到的。而许多如她这般年纪的艺术家,能够常年活跃在舞台上,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也属罕见。”

  到如今又有11年过去了。在这11年的大部分时间,马金凤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马金凤,绝对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昨日,知名戏曲评论家盛长柱先生也这样说。他总结马金凤宝刀不老的内在因素,就是她强烈的事业心。“马金凤的代表作‘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中的大段大段的演唱,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事业心所支撑的精、气、神,是根本拿不下来的。”盛长柱说,由于生理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他所了解的戏曲演员中,很多人60多岁就不唱了,只有马金凤,以86岁的高龄,仍然活跃在舞台上,让人叹服。

  舞台广阔,宝刀不老

  “一站到台上,我就觉得我真的成了穆桂英,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冲锋陷阵,我的身上便有了使不完的劲儿。”、“我要回报人民对我的恩情,我的艺术也只有奉献给他们,才能不断充实,永葆青春。”在接受电话采访的过程中,马金凤不止一次地说出这样的话。

  这些话,是马金凤发自肺腑的表达。总结她宝刀不老的外部因素,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给她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是政府的关心和观众的厚爱给了她演下去的不竭动力。

  马金凤的儿子马建新告诉我们,母亲2007年年末到2008年6月在北京和郑州住院期间,河南省、洛阳市的相关领导多次到医院探望,为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下面这一串重量级的荣誉称号,就充分显示了国家对这位杰出艺术家的关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终身艺术奖”……

  关心和支持马金凤的,更有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千千万万的戏迷们。

  61岁的王襄翠,是洛阳市豫剧团的会计,马金凤每次演出她都要跟随,连晚上睡觉都是在一个屋。群众对马金凤的热爱,她感受得最强烈、最真切。

  王襄翠说,每一次演出结束后,都有许多人围着马金凤,问她要签名,要和她合影。

  有一次,在平顶山演出,当80多岁的马金凤出现在舞台上,唱出那句气壮山河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时,台下掌声雷动,激动的人群中,竟有人喊出了“马金凤万岁”。

  1979年,马金凤带团到西安演出,许多人为了买到票,带着凉席排队等候3天3夜。

  1993年马金凤到台湾演出,结束后,观众拥到后台将她团团围住,有的握手,有的拥抱,有的合影。她返回大陆时,又有许多人自发地为她送行。

  2005年,在三门峡的一次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挤过去看马金凤,80个壮汉组成的保安队伍被冲得七零八落。

  即使到现在,还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寄给马金凤,表达的都是对她的敬慕和祝福。她的“粉丝”,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小孩。

  河北邢台有个姓赵的小伙子,对马金凤崇拜得不得了,他给王襄翠打电话:“王老师,你非得安排我跟马老师见一面不可,不然我啥都没心干了!”2007年马金凤在山东聊城演出,小赵赶到,一见马金凤,二话不说,抱住就哭。

  在豫西一带,甚至有“看了马金凤,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在流传。

  戏格人品,大家风范

  马金凤的精湛表演有目共睹,名闻遐迩。在采访过程中,除了这些,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有对她戏格和人品的佩服与称赞。

  有一次到邯郸演出,演出前马金凤的嗓子突然哑了,观众说:“我们都是奔着马老师来的,她不能唱,就到台上站站,让我们看看也行。”

  话传到后台,马金凤很激动:不能让观众失望!团里赶紧派人请来医生,现场给她脖子上打了封闭,又用雾状消炎药往喉咙里喷。一顿猛药下去,马金凤上台了。说来也怪,上场前还说不出话来的她一站到台上,嗓子居然好了,一句戏词还没唱完,台下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王襄翠数了一下,整场戏下来,观众给马金凤鼓了30多次掌。

  还有一个“一天跑三省”的故事。王襄翠说,那是2005年的一天,马金凤定好了晚上到焦作演出,还没出发呢,洛阳有个单位心急火燎地打过来电话,希望她无论如何中午先到山西阳城演出一场,“咱跟人家有业务关系,人家点名让您去,您不去业务就断了”。

  那边电话里说得恳切,这边马金凤答应得干脆,就定下了中午到阳城,晚上到焦作。剧团正准备着去阳城呢,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也打过来电话,请求马金凤无论如何当天晚上到河北邢台演出一场。原来,他在邢台演了几天了,当天晚上是最后一场,但邀请方给出了难题:“我们要看马金凤,你得请她来唱一场,她不来我们不结账!”

  老天爷,一天要转3个省,以马金凤83岁的高龄,能行?但她考虑了一下,还是答应了。救场如救火,都是唱戏的,她理解王善朴的难处。

  于是,中午在阳城演完,马金凤马不停蹄赶到了焦作。晚上8点,她第一个上台,十几分钟唱完,没来得及卸装就直接上车,车上高速,两个小时左右到邢台。从车里钻出来,她直接上了台,一亮相,掌声雷动。

  她心里装着观众,大家自然喜爱她。

  开封有一名马金凤的戏迷,是个农村教师,从小到大就爱听马金凤的戏。几年前,他终于忍不住来了洛阳,到洛阳下车后先打听到王襄翠的电话。因为事先没有联系,又为老师的健康考虑,王襄翠不想接受对方的请求。谁知马金凤听说此事,批评起她来了:“人家专门跑来了,是对咱艺术的支持,咋能不见呢!”

  王襄翠赶到火车站,将来人接到了马家。一见面,马金凤先给倒上水,再问吃饭了没,那情状,十分家常和亲切。对方临走时,马金凤送给他一本自己的签名传记,又和他合了个影。朴实的农村教师泪流满面。

  一次剧团在偃师农村演出完毕,在返回县城的山路上,遇到两位相互搀扶着的老大娘。原来,这两位老人非常喜欢听马金凤的戏,这次听说她到偃师了,就带着干粮赶到县城,到县城得知她下农村了,于是又追了过来,没想到,还是没跟上。不忍让两位老人失望,马金凤安慰道:“别着急,我现在就给您二位唱个独场戏!”说完,站好身姿,迎着呼啸的山风唱起了《穆桂英挂帅》。

  病后初愈,期待登台

  2007年的11月,已经85岁的马金凤随团到安徽演出,去时就感觉肚子不得劲,但她坚持上台演出,演出结束一检查,肠胃有了毛病。后来,她到北京看病,住进了301医院,一个月后,又转到郑州,住进了郑大一附院,住了6个月,于今年6月26日病愈出院。出院后,她到青岛的儿子马建新家休养。

  在接受我们的电话采访时,马金凤表示,自己的身体恢复得很好,现在她每天早上七八点起床,在院子里活动活动,或者到海边转转,有时也遛遛嗓子。上午在家看电视,主要看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下午继续活动,伸伸胳膊蹬蹬腿,温温戏词。

  她说,自己时刻准备着再次登台演出。

  相关链接

  豫剧在河洛大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洛阳市豫剧团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剧团,该团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的艺术流派特点为代表,在艺术上形成了高亢、明快、刚健、豪爽的风格。如今,该团一批中青年演员在马金凤的传授下,艺术上迅速成长,全团现有国家及省、市戏剧家协会会员20余人。该团常年演出剧目有《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打朝》、《杨八姐游春》、《抬花轿》、《麦苗郎》、《清风亭》、《桃花庵》、《墙头记》、《屠夫状元》、《秦雪梅吊孝》、《三哭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