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不为人知的纪念日
8月6日是“国际电影节”,可是,无论是从事和电影有关的工作,还是自诩为“资深影迷”,对今天这个日子恐怕都不很熟悉。所以,当被访者中的洛阳奥斯卡影城一名美女主管说“依稀记得是电影节”的时候,我兴奋得直想抱住她。
8月6日被定为“国际电影节”,这还要追溯到76年前的夏日,欧洲著名的游览胜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1932年8月6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在这个城市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它是世界各国电影艺术和技术成就展览的盛会,从此,威尼斯电影节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一度,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成为电影界的至高荣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电影节日渐增多。现在,美国是世界上举办国际电影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奥斯卡小金人已经成为全球电影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等也是电影人争相问鼎的大奖。
中国电影的诞生比世界电影整整晚了10年,但人们对于电影的痴迷和热爱丝毫不逊色。五光十色的旧上海,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学生、白领,当时最时髦的娱乐莫过于看电影。中国不但有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培养了自己的明星,更是在电影节参展时不甘人后。1935年3月,在苏联举办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是当时颇具盛名的世界级影展,由我国著名导演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渔光曲》获得了荣誉奖,成为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依然在国际电影节上占有一席之地,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女篮五号》、《五朵金花》到《智取华山》、《鸡毛信》、《地雷战》等主旋律电影,都获得了国际认可。
中国电影的又一个春天是改革开放后,电影人将日益吸取的国际元素与民族特色相融合。老谋子(张艺谋)的《红高梁》荣获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无疑给中国电影界注入了强心剂。此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联盟大奖等几个电影节的权威奖项;吴子牛、李少红、严浩、吴天明等第五代导演向国际电影节各个奖项展开冲刺……而台湾的侯孝贤、蔡明亮,香港的王家卫以及到美国发展的李安,也都是各大电影节青睐的中国导演。
洛阳人对电影痴情不改
国际电影节离我们的生活还是远了些,但看电影却是我们经久不变的娱乐甚至成为一种情结。
暑期的洛阳电影市场异常红火,到洛阳的几家电影院能看到:高档、舒适的有奥斯卡;怀旧、宽敞的有工人俱乐部;低价、亲民的有新华影城。大片依旧最受欢迎,而一些不甚有名的电影也同样是人们消磨时间、放松心情的好选择。
两年前,号称五星级的奥斯卡影业连锁机构进驻洛阳时,还有些战战兢兢、心怀忐忑,试营业时甚至门庭冷落车马稀。并非洛阳人不爱看电影,而是一度被尘封的电影情结尚需慢慢打开,毕竟,洛阳的电影市场曾几乎降到冰点——工人俱乐部虽在坚持放电影,却是观众稀稀拉拉让人心寒。伤心的影迷已经习惯抱着影碟或电脑在电影里沉醉了。
不过,洛阳人是热爱电影的。这从密集分布的影剧院旧址上可以寻到踪迹;从各大企业俱乐部的幕布和座位里可以觅到回忆;从市电影公司的工作人员还在将电影传播到农村去可以找到印证。
听上一辈人讲述当年购电影票难,排长队、托关系费尽周折,影院里座无虚席,一部影片看过再看、不厌其烦,这一切恍若隔世却又历历在目。
国际电影节是重要的,如洛阳影迷“花田喜事”所说,它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电影的更多关注;国际电影节也并非重要的,如影迷“看天发呆的猪”所说,获奖影片有不少是叫好不叫座的,它只是给电影创作者一个交代,而观众更在意的是影片好不好看。
“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一部摄影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影。我爱电影,正如我爱我的人生一样。”最后,用这句话献给带给我们感官享受和人生思考的伟大又平凡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