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婚” (资料图片) |
|
空前大热:
“奥运婚”创下了新中国纪录
“8月8日,我市各婚姻登记处迎来了新人登记高峰”、“登记结婚人数是平时的十几倍”、“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北京奥运会开幕次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不约而同地刊登了洛阳人喜结“奥运婚”的新闻。
当天,同一主题的新闻也出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媒体上。
来自民政部的消息显示:当天,全国各地有31万多对新人喜结良缘,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登记量最大的婚姻登记高峰。
奥运开幕,普天同庆。然而,看到这些“喜上加喜”的“奥运婚”新闻,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李青青虽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喜悦,同时又有一丝隐忧:从某种意义上说,“奥运年”结婚的人都可算作“奥运婚”,其全年总数无疑将是一个更庞大、更惊人的数字,那么,这种前所未有的结婚热,会不会在未来一两年内引发新一轮生育高峰,令这一代孩子将来重蹈“世纪龙儿”的覆辙?
前车之鉴:
“世纪龙儿”入学读书很拥挤
李青青清楚地记得,2006年秋季开学时,新生如潮水一般涌来,其规模远远超过往年,学校同时开设了9个班来应对,但各班平均人数仍多达72人。
那一年,洛阳的热点小学普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拥挤现象。有的学校往年做了许多努力,好不容易才将平均班额控制在64人上下,但到2006年秋季,很多一年级班额一下子超过70人。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学班额应该不超过50人,如果超过70人,老师负担太重,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但为了孩子能够顺利入学而且上个好学校,家长们找熟人、托关系,着实费了不少心机。
这一批入学拥挤的孩子,正是2000年出生的“世纪龙儿”。
读者也许还记得:2000年是公元元年之后的第二个千年交替,又恰逢中国的农历龙年,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婴儿被称为“千禧宝宝”或“世纪龙儿”。当时,为了图“吉利”生个“世纪龙儿”,很多人采取了人为措施,以致1999年形成“堕胎高峰”,2000年又形成“剖腹产高峰”,最终使得2000年成为中国的生育高峰年。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统计,当年仅中国大陆地区新出生人口就高达1300多万。在洛阳,来自市统计局的数字表明,1999年、2000年、2001年出生人口分别为7.7万、8.3万和8.1万,2000年出生人数明显多于前后两年。
时过6年,到了入学年龄的“世纪龙儿”形成了集中入学的高峰,令各地小学承受了巨大压力,更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力量紧张的状况。
隐忧暗生:
“奥运婚”大热或引生育高峰
人们也许会问:“奥运婚”的大热,将来真会引发像“世纪龙儿”那样的生育高峰吗?
事实上,就在“奥运婚”大热的同一天,新一轮生育高峰已现端倪。据报道,8月8日,“奥运宝宝”在全国各地“扎堆”出生:当天,在北京出生的“奥运宝宝”有200名左右,其中多数是通过剖腹产降生的;武汉诞生了220名“奥运宝宝”,是“世纪龙儿”的一倍,其中近八成为剖腹产;我市各大医院新生儿的出生数量也都明显高于往日,有的甚至比平时多了一倍。
早先已有媒体预警:中国将在“奥运年”诞生1800万名“奥运宝宝”。这一骇人的数字目前还无法考证,不过我们不难想象,在未来一两年内,创下空前纪录的“奥运新人”们,绝大多数都将生育下一代,也就是说,从今天的“奥运婚”引发的新一轮生育高峰,将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很可能会赶超“世纪龙儿”的盛大场面。那么,当这一代孩子长到6岁左右时,势必再现当年“世纪龙儿”入学拥挤的情形,想上一所热点学校更是难上加难。
“社会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结婚生育不单是个人的事情,还会牵扯到诸多社会问题。”李青青担忧道,与“世纪龙儿”一样,“奥运新人”的下一代将来入学拥挤恐怕只是困扰的开始,伴随着这些孩子的成长,他们在中学、高考、就业、婚姻、养老等阶段的压力与竞争可能也会相当激烈。对此,唯一能让人们保持乐观的就是,在未来五六年内,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将会得到合理配置,城乡之间、不同城区之间的教育事业能够实现平衡发展;再往后,其他社会资源也能发生良性变化。
难题待解:
“婚育错峰”靠“自觉+引导”
“奥运会期间,北京为缓解交通压力,实行错峰上下班政策。其实,结婚和生育也得讲究个‘错峰’。”我市社会学者安锋认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婚育问题上,人们应遵循自然平衡的观念,提倡顺其自然,不宜盲目跟风,尤其在面临可以预见到的婚育高峰时,最好有意识地避开,而不要“集体无意识”地盲从。当然,要落实这种“婚育错峰”观念,不仅需要人们的自觉行动,还需要社会的积极引导。
安锋分析说,受传统观念影响,国人本来就对带“8”的数字格外青睐,而2008年8月8日适逢奥运盛事,新人选择在这一天登记结婚,取个“双喜临门”的“好彩头”,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新人们应该认识到,婚姻质量的高低与哪一天结婚并无实质关系。如果明显可以预见到“奥运婚”将会出现“井喷”,而这不仅不利于将来的优生优育,还会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那么,“准新人”们大可不必凑这个热闹,不妨多一点理性和智慧,自觉错过这个高峰再结婚。
然而,国人往往喜欢“图吉利”、“凑热闹”——2000年生“世纪龙儿”是如此,2007年生“金猪宝宝” 还是如此,今年结“奥运婚”、生“奥运宝宝” 依然如此——在百年难遇的“良辰吉日”面前,仅仅依靠个人的自觉行为,难以避免“扎堆”结婚的现象,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高屋建瓴地加以引导。遗憾的是,这种社会引导往往出现“缺位”,有时甚至“推波助澜”。
以这次“奥运婚”为例。早先,预约登记结婚的热潮已在各地显现,但鲜有婚姻登记部门对“准新人”们作出善意的规劝和适当的疏导。相反,人们在各地媒体上看到最多的就是,“为了让每对‘奥运新人’都能满意而归,某市计划在8日增设婚姻登记场所,增加人手,简化流程,加班加点,确保所有新人的婚姻登记需求得到满足,高高兴兴地拿到期盼已久的结婚证”。
如今,“奥运婚”的空前大热已成事实,要避免新一轮生育高峰、缓解今后的入学高峰等压力,一方面有赖于有关部门增强公共事务管理与规划的超前性,未雨绸缪,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就只能寄希望于“奥运新人”们将来能够“错峰”生育,切不可再“扎堆”把孩子生在未来某个“好日子”了,否则到时悔之晚矣。